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戍(拼音:shù)是漢語二級通用字 ,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人執戈,本義是防守邊疆。引申指戍守部隊,甲骨文多用此義。用作名詞也指駐守的士兵。

基本信息

拼音; shù

注音; ㄕㄨˋ

平水韻部; 去聲七遇

部首; 戈

筆畫數; 4+2

造字法; 會意

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620D

五筆; DYNT(86):AWI(98)

鄭碼; HMS

GBK; CAF9

倉頡碼; IHI

四角碼; 53200

字級; 二級(編號3588)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圖1、2)的"戍"字由"人"和"戈"組成。戈是一種用於砍殺的兵器,普遍用於商周時期的戰場上。"人"在"戈"旁,像是人在持戈守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伐"字也由"人"和"戈"組成,但是甲骨文"伐"字戈刃與"人"頭部交叉,以強調砍殺。

圖3-7是金文,戈柄開始變彎,腳叉成了斜線,頂鈎變為"Y"形了。到了小篆階段,這個會意字訛變更大。

"人"背向戈柄,戈腳變為長弧線。圖10是漢隸的"戍",是繼承小篆的形體發展過來的,但己把小篆圓勻連轉的線條變成點、橫、折、捺等筆畫,而且有了波勢。至於小篆里的"人",已變為一撇一點。以後,又相沿漢隸的形體,發展成為楷書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下】【戈部】傷遇切(shù)

守邊也。從人持戈。

說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戈部】

守邊也。

《春秋》曰:公子買戍衛。

從人,持戈。

會意。傷遇切。按古音讀如獸,在三部四部。衛公叔戍,世本作朱,古音朱讀如州。

說文通訓定聲; 【卷十二下】【戈部】

守邊也。從人持戈。會意。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通"荷")戈也,與從戊從一之戌迥別。《詩·揚之水》:不與我戍申。《韓傳》:戍,否也。《管子·地數》武王立重泉之戍。注:戍,名也。《爾雅·釋言》:戍,過也。注:戍守,所以止寇賊

廣韻; 傷遇切,去遇書 ‖戍聲侯部

戍,遏也。舎也。從人荷戈也。傷遇切。八。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部】 戍

《廣韻》傷遇切。《集韻》《韻會》春遇切,並輸去聲。《說文》:守邊也。《爾雅·釋言》:遏也。注:戍守,所以止寇賊。《廣韻》舍也。《詩·小雅》我戍未定。

又《正韻》殊遇切,音樹。義同。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筆順】

①一(橫)②ノ(撇)③丶(點)④㇂(斜鈎)⑤ノ(撇)⑥丶(點)

書法欣賞[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