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戈德斯貝格圍城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戈德斯貝格圍城戰

圖片來自pps-west

1583年11月18日至12月17日的戈德斯貝格圍城戰(德語:Belagerung von Godesberg)是科隆戰爭中首次大規模圍城戰,巴伐利亞人和僱傭兵為奪取一處重要的防禦工事而包圍了戈德斯貝格(或稱戈德斯山)及山腳下的同名村莊(今巴特戈德斯貝格)。山頂上的強大要塞名為戈德斯堡,於13世紀初由科隆總主教下令建造。[1]

介紹

戈德斯堡高聳於萊茵河谷,控制着往來於科隆選侯國首都波恩及地區經濟強城科隆之間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着時間的推移,各任總主教陸續加強了壁壘並升高了塔樓。他們在14世紀還增設了一個官邸和主樓作為保存選舉檔案和貴重物品的據點。至16世紀中葉,戈德斯堡被視作幾近堅不可摧,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富有的教會領地之一——科隆選帝侯總主教雙重權力的象徵。科隆戰爭便是源於新教選帝侯瓦爾德堡的總管格布哈特天主教選帝侯巴伐利亞的恩斯特之間的齟齬,這是選帝侯與總教區歷史上的又一個分裂篇章。

1583年11月,戈德斯堡遭到巴伐利亞軍隊的攻擊。它抵擋住了進攻部隊的長時間炮擊;最終,工兵們開鑿了一條通抵山體玄武岩核心處的坑道,並將680千克火藥倒入其中,從而炸毀了很大一部分防禦工事。爆炸造成許多守軍陣亡,但由此產生的瓦礫卻阻礙了攻方的前進,剩下的守軍繼續負隅頑抗。直至一部分攻擊者通過廁衛系統進入城堡的內庭時,巴伐利亞人才得以戰勝對手。戈德斯堡的指揮官和一些倖存的守軍躲在堡塔內;這位指揮官利用地牢里的囚犯作為人質,為他自己、他的妻子和他的副官爭取到了安全通行證。剩下的男人和婦孺均被殺害。接下來的一個月,鄰近的波恩也被巴伐利亞人攻陷。

背景

1583年-1589年間進行的科隆戰爭(又稱「總管戰爭」)是由時任科隆總主教、選帝侯——瓦爾德堡的總管格布哈特於1582年改信加爾文宗,以及他於1583年與曼斯費爾德-艾斯萊本的阿格內斯結婚所引發的。當時他拒絕放棄主教座,科隆座堂聖職團的一個聖職派別遂推選出另一位總主教:來自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亞的恩斯特

起初,科隆總主教的部隊只是為了爭奪選帝侯的控制權;但在短短數月內,兩派之間的地方性爭鬥擴大到包括了來自普法爾茨選侯國的新教徒和來自巴伐利亞公國的天主教徒。天主教兵力還得到了由教宗出資徵用的意大利僱傭軍的增強。1586年,衝突進一步擴大,西屬荷蘭作為天主教一方直接參戰,法國的亨利三世英格蘭的伊麗莎白一世則為新教方面提供財政和外交支持。

從根本上說,這是兩個相互競爭的王朝之間的地方利益鬥爭,即瓦爾德堡世家的膳務總管和維特爾斯巴赫世家公爵之間的宗教衝突。這場爭端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社會和王朝平衡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對《奧格斯堡和約》中確立的「教會保留」條款進行了檢驗。這份1555年簽訂的和約以「誰的領土、他的宗教」為原則解決了帝國的宗教問題,即世俗君主的臣民遵循其君主的宗教。而「教會保留」則將帝國高級教長(主教、總主教、修道院長或女修道院長)的領土排除在「誰的領土、他的宗教」之外。在教會領土內,如果教長改變其宗教,他的臣民則不必這樣做。相反,預計這位教長將辭去他的職務。問題在於,1555年的和約沒有具體闡明這個細節。

改宗之爭

來自曼斯費爾德-艾斯萊本的阿格內斯是格雷斯海姆(今屬杜塞爾多夫)一所女修道院的新教女法政。這意味着她是一個生活在宗教社區的女性,但不受永久誓言的約束。1589年後,她與科隆總主教、瓦爾德堡的總管格布哈特保持着長期交往。為了捍衛她的名譽,阿格內斯的兩個長兄說服格布哈特娶她,格布哈特甚至考慮為她改信加爾文宗。總主教可能改變信仰、並且可能拒絕放棄其官職的流言迅速在全體選民中傳開。選民們已經克服了類似的問題:韋德的赫爾曼在皈依了新教後,於1547年辭職;格布哈特的前任、伊森堡的薩倫丁也是在婚後辭職。1582年12月,格布哈特宣布皈依新教,並在選侯國內賦予新教徒平等的宗教權利。至翌年2月,他與阿格內斯完婚。同年3月,教宗將他逐出教會,座堂聖職團則迅速推選出了新的總主教——巴伐利亞的恩斯特。

由於兩位相互牴觸的總主教都聲稱擁有主教聖座和選帝權,競爭者和他們的支持者都集結了部隊。在數量上,恩斯特具有優勢。教宗向法爾內塞家族徵用了5000名僱傭兵來支持新的選帝侯。恩斯特的兄弟、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派出了一支由巴伐利亞的費迪南德 (1550–1608)指揮的軍隊,恩斯特安排他們占領選區的南部領土摧毀上施蒂夫特;他自己的軍隊則搶掠了許多村莊和城鎮。

在諾因阿爾的阿道夫和索爾姆斯伯爵的支持下,格布哈特獲得了北部和東部部分選民的支持,在那裡他擁有地理優勢,因為他接近叛變的荷蘭省份。然而在南部,費迪南德的軍隊繼續追捕上施蒂夫特周邊村莊、如阿爾韋勒林茨遺留的格布哈特士兵;後者的部隊被迫離開據點,在鄉間四處逃竄,最終被俘。至1583年秋,上施蒂夫特的大部分地區都落入了費迪南德的軍隊之手,許多格布哈特以前的支持者,包括他自己的兄弟,也都回到了家中。在某些情況下,他們都遵守被捕後達成的假釋協議。

一個有力的支持者——約翰·卡西米爾 (普法爾茨-錫門),即強大的普法爾茨選帝侯路德維希六世的弟弟,在其長兄去世後回到了普法爾茨。其他支持者則因格布哈特長期無力支付軍費而感到沮喪,或是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的威脅所震懾。至1583年10月底,上施蒂夫特已幾乎徹底淪陷,但格布哈特仍然控制着戈德斯堡,它位於戈德斯貝格村莊、弗里斯多夫 (波恩)(波恩一處強大的要塞)以及設防的村莊波佩爾斯多夫附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