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慎獨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慎獨的故事
圖片來自搜狐網

慎獨的故事慎獨是對人格、品質、意志和修行的考驗

原文

幾千年來,有個非常特殊的詞彙常掛在中國人嘴邊,那是修身最高的境界——「慎獨」最先見於《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欺。要像憎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愛好美好的容貌一樣,讓自己不虧心。因此,君子必須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即一個人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紀律和法律的事,這就叫做慎獨。要做到慎獨是不容易的,要有很高的自覺性,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馬王堆帛書及郭店竹簡《五行》中亦大講「君子必慎其獨」。

劉向《說苑·敬慎》云: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誡,敬慎所忽.」

宋明理學中直接講「慎獨」二字。鄭玄注《中庸》,把「慎其獨」解釋為「慎其閒居之所為」.

梁漱溟先生認為「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

朱熹則認為「獨」是「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地」。

諺曰:誠無垢,思無辱。」又說「夫不誠不思而以存身全國者亦難矣」.

古人云:「不知榮辱無以為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知榮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捨、識大體、合規範、守道德。明辯是非、劃清善惡、美醜的界限,並不難,難的是能不能做到「慎獨」。

魯迅先生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和更無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禮記·中庸》中言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也就是說:於最隱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於最微小的事最能顯示一個人的靈魂。《禮記·禮器》說: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莊子·大宗師》說: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後漢書·楊震傳》:王密在昌邑做縣令,為了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終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盤。恰巧朝廷派來的新任太守楊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王密立刻跑去拉攏關係,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黃金公然行賄,楊震憤憤地質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臉紅地答道:「暮夜,無知得。」意思是並非光天化日眾目睽睽,我送禮您收錢的事兒誰會知道呢?楊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裡受得了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讓地挖苦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醜事,不但法紀難容,連上天都要報復你!楊震由此獲得「四知太守」的雅號!

清代思想家呂坤,從這則故事引申說「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念充之。所有的罪惡都是從「反正別人也不知道」這種想法中生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不嚴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慎獨是對人格、品質、意志和修行的考驗。用在修行上才是,佛學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歷史上有一個「曹鼎不可」的慎獨故事。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幹部,在一次捕盜賊的時候,抓了一名絕色女賊,由於離縣衙路途遙遠,夜宿在一座廟中。月光下,女賊千方百計地以色相來引誘他。曹鼎為提醒自己抵住誘惑,寫了「曹鼎不可」四個字貼在牆上,以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失控。過了一會兒,他想,在這荒郊野外,送到嘴邊的「肉」吃了誰能知曉。於是他把紙撕了下來,欲破門而入。這時,他又感到不妥,這是因私慾而廢公法的行為,不能做,退回來又把紙貼上。再過一會兒,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壞事她也不敢說,於是又把紙撕了下來。可是剛要進門的時候,良知告訴他:這樣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為。又把紙貼了上去。就這樣貼了撕,撕了貼,折騰了一晚上,最後,曹鼎終於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見慎獨是很難的,其思想鬥爭的激烈程度不亞於同盜賊兵刃相見。

 清朝雍正年間有位廉吏名喚葉存仁,為官三十餘載仍兩袖清風。離職前夜,部屬們送來一大堆禮品。原來部屬們認為葉大人平素秋毫不犯是怕別人知道,壞了自己的名聲,所以特在夜靜更深時辰前來,用心可謂良苦。葉存仁十分感慨,賦詩一首,最後兩句話是:「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後將禮品全部退回。

要慎獨首先要頂住誘惑。老子說得好:「見欲而止為德」。獨處久了,邪念薰染,作奸犯科,邪淫妄語的警惕性和敏感度便開始降低,鑑別力和自控力開始弱化,是非界限和榮辱觀念開始錯位,拒腐之心開始融化,不僅不能「見欲而止」,反而縱慾而上,一發而不可收,最終滑向犯罪的深淵。如果說懂得頂住誘惑是一種清醒,那麼善於頂住誘惑則是一種智慧。它需要以高度的自覺、極大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克制自己,與各種消極的東西抗爭,向腐朽的東西開火,從而達到「見欲而止」的境界。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鑒》;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古今中外的文人志士的成就都不能缺少這種精神支柱——「慎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人生路漫漫,惟「慎獨」 精神能幫助我們完善自我,達到人生的至境。

資料記載,德國的民眾始終保持着驚人的「慎獨」精神,這從保護森林的細小舉動就能看出來。按照德國法規,刨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須在樹木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尤其禁止成片採伐。此外還規定,每採伐一棵大樹,必須在原地種植一株樹苗,從而確保森林良性循環,永遠鬱鬱蔥蔥。就是在戰爭期間那兵荒馬亂的日子裡,令人稱奇的是,儘管沒人守衛森林,德國民眾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來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樹種幼苗……這種人文素質,與「四知太守」的情操異曲同工,足見「慎獨」於公於私的獨特魅力。

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裡,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春秋時期的宋國,有個叫子罕的人。他擔任宋國的司空一職,專門掌管建築、車馬、器械製造等事務。有一天,宋國有一個人無意中獲得了一塊美玉,他拿着美玉來到子罕的府上,要把寶物獻給子罕,想藉此討好子罕。但意外的是,子罕卻執意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誤以為子罕嫌玉石不好,便連忙解釋道:「我已經請最好的玉匠鑑定過了,他們都說這是一塊難得一見的寶玉。所以我今天特意把它帶來獻給您,請您務必收下它。」子罕說:「在你看來美玉是寶,可我則認為當官的人不貪才是寶。今天如若你把美玉給了我,你便失去了寶玉之寶,而我如果真的收下你的美玉,則會丟掉我的不貪之寶,倒不如我們各自都留住自己的寶吧!」 說完,子罕便請人把獻玉者送出門。

許衡,字仲平,博學多識,教學有方,許多人士都來追隨他求學。早年時,許衡曾經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經過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於行走長遠路途,天氣又熱,喉干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平日凡遇喪葬婚嫁時,許衡一定遵照風俗禮儀辦理,全鄉人士,都受感化,鄉里求學的風氣,逐漸盛大。鄉內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里小孩從那邊經過也不看一眼,鄉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

由此得知,真正的「慎獨」是生命的自覺,是楊震的幕夜卻金,是柳下惠的坐懷不亂,是宋子罕的以不貪為寶,是許衡的不食無主之梨。「慎獨」應該是一種內在的要求,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思想品質的試金石,只有經過個人的艱苦努力和修持磨鍊才能逐步做到「慎獨」。慎獨非要把自己修持成神仙,慎獨的成果不是打造「公眾的形象」,而是為了沐浴靈魂,保持心意上的誠然愉快狀態。慎獨的過程也許痛苦,但自覺地進入了慎獨的境界一定很美。正如畢達哥拉斯所說:「無論是在別人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

反省一下自己,我能不能在「獨處」的時候,也做得到「慎獨」呢?在沒人注目的時候我是否曾隨意亂丟垃圾,在沒有監考的課堂我是否在作弊,面對撿到的錢財,我是不是想據為己有?瀏覽網頁,無意看到的色情圖片、電影是否禁不住誘惑,從小事着手吧,把沒關緊的水龍頭擰緊;把樓道里的燈沒熄;沒有警察把守的路口,也不再闖紅燈。[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