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願 - 漢語文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願 - 漢語文字

根據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願"是第3094號規範漢字。

願,本義為謹慎;現義為心愿,願望

《說文解字》曰:願,謹也。從心,原聲。魚怨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願

拼音; yuàn

注音字母; ㄩㄢˋ

平水韻部; 去聲第十四·願

部首; 廠、心

總筆畫數; 2+12;4+10

字形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級; 一級(編號:3094)

繁體字; 願

異體字; ࢥ�、੕�

統一碼; GGKW

四角碼; 7123₉

五筆; DRIN

倉頡碼; MFP

基本信息

古今字義演變

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鐶)、願(原頁)"是"願"的繁體字。 在古代,它們是有着不同含義的兩個字。⥧(鐶),本義為謹慎,組詞如"鄉愿";願(願),本義為大頭。

在現代,"願"是"願"的繁體字,所以在用簡化字書寫時,僅用"願"。但是"願"並沒有繼承"願(原頁)"的原有字義,去掉了"大頭"這一含義,並且不再保留"⥧"字原有"謹慎"、"老實"、"恭謹"等字義。

基本字義

樂意,想要:寧願。願意。情願。自願。

希望:願望。志願。但願。夙願(亦作"宿願")。如願以償。事與願違。

佛教信徒對神佛許下的酬謝,泛指許給別人的好處:許願。還願

老實謹慎,恭謹。

筆畫數:14;

部首:心;

筆順編號:13325112344544

<形>

形聲。從原從心,原亦聲。"原"意為"泉眼"、"水源"。"原"與"心"聯合起來表示"本真的念頭"。本義:本初的想法。)

,謹也。--東漢·許慎《說文》

思厚不爽曰願。--《周書·諡法》

無利於上謂之願。--《韓非子·詭使》

愿而恭。--《書·皋謨》。鄭注:"謂容貌恭正。"

則莫能以願中。--《考工記·弓人》

上願糾暴。--《周禮·大司寇》

大府召視兒,幼願耳。--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又如:願恭(恭謹);願款(誠摯);願法(執法恭謹);願敏(樸實敏悟);願婉(樸實恭順);願懿(樸實誠實);願民(樸實善良之民)

<名>

大頭 [big head]

願,大頭也。從頁,原聲。宋公孫願繹字碩父。--《說文》

假借為"願"。願心,舊時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 [vow made before Buddha or God]

言願以為質。--《大戴禮記·官人》

眾僧祝願。--《晉書》

又如:願力(佛家語。指誓願的力量);願行(佛家語。誓願與修行);願謂(向神佛祈求並說出自己的意願)

心愿;願望 [desire]

果不如先願。--《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晉·陶潛《歸去來兮辭》

又乖懇願。--唐·李朝威《柳毅傳》

<動>

情願 [be ready to;be willing to]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

又如:願蠲頂踵(願意捨身);心甘情願;願與人民共患難

希望[發生某種情況] [wish]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孝成王使括…為將,括母…願勿遣。(願勿遣,希望不要派遣趙括為將。)--漢·劉向《列女傳》

願以聞於官。(希望把這件事報告官府。聞,使上級聽見,報告上級。)--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願你快樂;願那位最好的人取勝

仰慕 [admire]

名聲日聞,天下願。--《荀子·王制》

常用詞組

願望 yuàn wàng

[desire;wish;aspiration] 心中期望實現的想法

願心 yuàn xīn

[willingly] 信教的人對神佛有所祈求時許下的酬謝

口裡說出許多牛羊豬狗的願心來,要這家脫衣典當,殺生害命。--《初刻拍案驚奇》

鄉愿

鄉里認為的忠厚老好人。又作"鄉原"。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名> hope;wish;desire;vow;

<動>be willing;be ready;hope;wish;

<形>[書] (老實謹慎) honest and cautious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音願。《說文》謹也。

又愨也,善也。《書·皋陶謨》愿而恭。

又與原通。《論語》鄉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願同。

又《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ᨥ》上願糾暴。劉昌宗讀。

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願

謹也。從心原聲。魚怨切

說文解字注

(願)謹也。咎繇謨曰。愿而恭。從心。厡聲。魚怨切。十四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