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皇恩·出京門有感 李俊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感皇恩·出京門有感
圖片來自搜狐網

感皇恩·出京門有感該詞上片寫傷別之情,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下片述別後之思,思後之願,形容離愁之痛,思念之苦。 全詞情景相生而又互相交融。這種寫法使句句都能扣緊主題,把離情別恨渲染得十分濃厚,縈繞着悽然之感,收到打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原文

李俊民〔金朝〕

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惆悵天涯又離別。碧雲西畔,舉目亂山重疊。據鞍歸去也,情淒切

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願人長似,月圓時節。

譯文

忍淚離別京門,漫天楊花飛舞,如同飛雪一樣。感傷自己離別後又要浪跡天涯。舉目望去碧雲西畔,紛亂的山峰重重疊疊,獨自騎馬離去,愁情悲悲切切。

不見友人啊一日如隔三秋,一寸愁腸啊有千百個愁結。我要問問那高空的明月,本應無恨為何剛剛團圓馬上就殘缺,但願人們像月圓時節常常相聚!

賞析

  該詞上片寫傷別之情,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 下片述別後之思,思後之願,形容離愁之痛,思念之苦。 全詞情景相生而又互相交融。這種寫法使句句都能扣緊主題,把離情別恨渲染得十分濃厚,收到感人的效果。

  上片寫傷別之情。「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忍淚」表明作者對離別的傷心煩亂。「楊花」既指離別在楊花紛飛的三月,又借楊花紛亂喻作者離別心亂如麻的心緒。「惆悵天涯又離別。」一句「又離別」表現「忍淚」、「惆悵」的原因。「碧雲西畔,舉目亂山重疊。」遠遠望去,要去的碧雲西畔,群山層疊,行路艱險。「據鞍歸去也,情淒切!」雖離別之心傷,雖路程之艱險,而君命難違,只能「據鞍歸去」,悽然而走。

  下片述別後之思,思後之願。「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既是一種誇張,又形象表現出作者與京友難捨難分的情誼。「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鼓起勇氣責問青天明月:算起來天上應沒有可以怨恨的,要不然月亮怎會暫圓而復缺呢?蘇東坡有「月有陰睛圓缺」之句,而這裡作者用圓、缺對比,以月的圓缺比喻人生聚散。「願人長似,月圓時節。」月亮無寸艮,暫圓還缺,人生世事更是愁苦。因此作者又對月許願:願人生如那月亮長圓的時候,不要再受那離散之苦。一問一願,把離別時的傷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用前人詩詞較多,然而並不令人感覺到是有蹈襲之弊,所借之筆順手拈來,又別出新意,為我所用,如同己出。

創作背景

  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遷汴京(今開封市)。因為戰亂,李俊民於貞佑三年(1215)離開京都,為告別親友而寫下這首詞。

簡析

  該詞上片寫傷別之情,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下片述別後之思,思後之願,形容離愁之痛,思念之苦。 全詞情景相生而又互相交融。這種寫法使句句都能扣緊主題,把離情別恨渲染得十分濃厚,縈繞着悽然之感,收到打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號鶴鳴老人,澤州晉城(今屬山西晉城)人。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元嘉之後。年幼時 ,勤於經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學。承安間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棄官教授鄉里,隱居嵩山,元政府澤州長官段直從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澤州教授,長期在澤州大陽生活教學。金亡後,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諡莊靖。能詩文,其詩感傷時世動亂,頗多幽憤之音。有《莊靖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