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感抗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簡單來說,當線圈中有電流通過時,就會在線圈中形成感應電磁場,而感應電磁場又會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來抵制通過線圈中的電流。因此,我們把這種電流與線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稱其為電的感抗,也就是電路中的電感。 交流電也可以通過線圈,但是線圈的電感對交流電有阻礙作用,這個阻礙叫做感抗。交流電越難以通過線圈,說明電感量越大,電感的阻礙作用就越大;交流電的頻率高,也難以通過線圈,電感的阻礙作用也大。實驗證明,感抗和電感成正比,和頻率也成正比。如果感抗用XL表示,電感用L表示,頻率用f表示,那麼其計算公式為:
XL= 2πfL=ωL
感抗的單位是歐。知道了交流電的頻率f(Hz)和線圈的電感L(H),就可以用上式把感抗計算出來。電感的單位是「亨利(H)」我們可利用電流與線圈的這種特殊性質來製成不同大小數值的電感器件,以組成不同功能的電路系統網絡.
公式詳解編輯 播報
XL = ωL = 2πfL ,XL 就是感抗,單位為歐姆 ,ω 是交流發電機運轉的角速度,單位為弧度/秒,f 是頻率,單位為赫茲 ,L 是線圈電感,單位為亨利。
①當交流電通過電感線圈的電路時,電路中產生自感電動勢,阻礙電流的改變,形成了感抗。自感係數越大則自感電動勢也越大,感抗也就越大。如果交流電頻率大則電流的變化率也大,那麼自感電動勢也必然大,所以感抗也隨交流電的頻率增大而增大。交流電中的感抗和交流電的頻率、電感線圈的自感係數成正比。在實際應用中,電感是起着「阻交、通直」的作用,因而在交流電路中常應用感抗的特性來旁通低頻及直流電,阻止高頻交流電。
②在純電感電路中,電感線圈兩端的交流電壓(u)和自感電動勢(εL)之間的關係是u=-εL,而εL =-Ldi/dt,所以u=Ldi/dt。正弦交流電作周期性變化,線圈內自感電動勢也在不斷變化。當正弦交流電的電流為零時,電流變化率最大,所以電壓最大。當電流為最大值時,電流變化率最小,所以電壓為零。由此得出電感兩端的電壓位相超前電流位相π/2 。
在純電感電路中,電流和電壓的頻率是相同的。電感元件的阻抗就是感抗(XL=ωL=2πfL),它和ω、L都成正比。當ω=0時則XL =0,所以電感起「通直流、阻交流」或者「通低頻,阻高頻」的作用。
③在純電感電路中,感抗不消耗電能,因為在任何一個電流由零增加到最大值的1/4周期的過程中,電路中的電流在線圈附近將產生磁場,電能轉換為磁場能儲藏在磁場裡,但在下一個1/4周期內,電流由大變小,則磁場隨着逐漸減弱,儲藏的磁場能又重新轉化為電能返回給電源,因而感抗不消耗電能(電阻發熱忽略不計)。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