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感化,漢語詞語,拼音是gǎnhuà,意思是用行動影響或善意勸導,使人的思想、行為逐漸向好的方面變化。

出處

1、《後漢書·陳禪傳》:「禪於學行禮,為說道義以感化之。單于懷服,遺以胡中珍貨而去。」

2、金·王若虛論語辨惑四》:「王紫微廣之曰:『仰以事君……俯以臨民,必先誥誡號令,感化人情,而使下見信。』」

3、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果然是個不孝之子,也應該設法感化他。」

5、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先生,我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責任。」

解釋

用行動影響或善意勸導,使人的思想、行為逐漸向好的方面變化。[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