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愚不可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愚不可及是一個成語,拼音是yú bù kě jí,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後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出自《論語·公冶長》。[1]

騰訊網

成語故事

寧武子,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諡號。他是衛國正卿寧速之子,衛文公、衛成公時任大夫。衛懿公酷愛養鶴,荒廢國政,當時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後)、正卿寧速(諡號莊,又稱寧莊子)忠直賢良,兩人多次向懿公進諫,懿公置若罔聞。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攻衛,在滎澤(今濬縣西北)殺死率兵迎戰的衛懿公。噩耗傳到朝歌之後,石祁子與寧速保護衛公子申,率領衛國遺民730人連夜向東南逃去,後來在齊侯的幫助下,在漕邑(今滑縣東南)重建都城,公子申就是衛戴公。戴公很快死去,他的弟弟公子毀被立為衛文公,衛國也遷都到了楚邱。寧速為保全衛國宗祀立下大功,而寧武子隨父親離開朝歌,後來做了衛國大夫。 衛文公時政治相對清明,寧俞作為國家重臣,勤於國,據《左傳》記載,曾多次代表衛國與諸侯結盟。由於當時大環境很好,很多賢良之士願意為國效力,所以孔子說寧俞「其知可及也」。但是到了衛成公時,一方面由於成公個人昏庸無能,造成國政荒疏,一方面由於當年文公沒有禮待晉國逃亡的公子重耳(此時已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招致晉國武力威脅,結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兩年。在此期間,很多大臣看到衛國衰微之勢,紛紛抽身而去,另謀高就了。內憂外患之際,只有寧俞站了出來,憑藉他的忠誠、勇敢和智慧斡旋於晉國和衛國之間,維護了衛國的尊嚴。有一次,晉文公要毒死衛成公,寧俞聞訊後買通下藥的人減小劑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可以說,若不是寧俞,衛國的大廈怕是早已傾塌了。 在太平時代,寧俞的才智發揮也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到了亂世,人人只求自保,不願出頭,以免禍患。而寧俞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仍然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是愚蠢的行為。孔子說寧俞「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實是對寧俞忠義之舉的高度讚譽。

成語辨析

【近義詞】愚昧無知、笨頭笨腦

【反義詞】足智多謀、大智若愚耳聰目明

成語出處

《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成語用法

補充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1、我們醉後常談些~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

2、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裡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的提問——「往哪裡去?」(魯迅《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

3、我很快明白:我們做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