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個「鄉下人」(龔保彥)
作品欣賞
想起一個「鄉下人」
初夏的一個夜晚,下過一場大雨後,天氣格外涼爽和寂靜。我坐在書桌前隨便翻閱一本美國作家福克納的中短篇小說集《去吧!摩西》時,忽然想起一個人。
這個人也是一名作家,是個中國人,於1988年去世。他和福克納有許多相似之處,即出生時間差不多,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時間差不多,且都是農民、鄉土作家,也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大師。可他的命運與福克納相比,卻有着天壤之別。
福克納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北部山區一個小鎮生活了一輩子,默默地蝸居在他的小屋裡,朝看浮雲,暮觀晚霞,飲着咖啡,抽着雪茄,悠閒自在地用他那支神來之筆,把家鄉那片「郵票般大小」的土地上所發生的人和事寫進一部部小說里,寫出了普世的思想和情懷,於1949年獲得了享譽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使自己永遠定格在了世界文學的長廊里。
而那個人,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因貧窮、戰亂、兵禍、飢餓……無法在故鄉生活,只好遠離家鄉,四處漂泊,苟延生命。
所幸的是,解放前他在北京的那些日子裡,盡碰上好人,郁達夫,徐志摩,魯迅,巴金等,不但在生活上給予了他兄長般的關懷,還在文學創作上給了他鼓勵,使他這個流落京城的自稱為「鄉下人」的青年鼓起生活的勇氣,燃起理想的火焰,創作出一篇篇、一部部飽含生命意識、有着田園詩般韻味和意境的散文小說。
這些作品,因其強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但在國內讀者中有着極高的聲譽,在國外也得到許許多多專家和讀者盛讚。
不幸的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已封筆多年沒再寫一篇文學作品的這位「鄉下人」,正以一顆赤子之心滿懷激情地為黨和國家工作時,卻意外地遭受到一個個接踵而來的厄運。一些跟他「曾經滄海」的好同事好朋友,令人難以置信地給這個「不懂政治」、也不願意傷害任何人的善良的「鄉下人」栽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轉眼之間,他就成了黨和人民的敵人,成了異己分子。甚至連他解放前創作出的那些讀者十分喜愛的珍貴的文學作品,也成了毒草。
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切既惶恐、又不理解的他,還沒弄明白眼前發生的一切究竟為了啥,就被剝奪了進行古代服飾研究的權力,成為一個天天與糞坑裡的屎尿打交道的掃廁所的人。
面對這奇恥大辱,他默然無語,只是認認真真,兢兢業業,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堅持一天三次把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恪盡職責……以致一名女記者見到這位自己從小就十分崇敬、仰慕和喜愛的作家時,無奈而又感慨地向他說道:「先生,太委屈您了!!」
聽到這句話,這位「鄉下人」當下什麼話也沒說,只是像個天真純樸的小孩子一樣,張嘴哇哇大哭……
歷盡劫波後,他跟我們這個經歷了無以數計苦難的民族一樣,堅強地活下來了。
1988年,正當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醞釀着,準備將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他(此事諾獎文學獎終身評委、也是其中唯一中文評委馬悅然先生生前在中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過)時,可還沒來得及宣布,他就於同年8月份不幸去世。諾獎規定,諾貝爾文學獎只授予活着的作家。這頂桂冠與他失之交臂,成為一個永遠的遺憾。
他雖然去了,但他那偉大的人格和他那一篇篇、一部部不朽的文學作品,卻與日月同在,閃耀着不滅的光輝……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