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特拉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特拉姆

愛德華·高夫·惠特拉姆,澳大利亞工黨政治家、第21任總理(1972~1975)。1916年出生于于維多利亞州墨爾本,1967年成為工黨領袖。在自由黨執政18年後出任總理。任內結束徵募,放鬆對非白人移民的限制,並試圖削弱美國對澳大利亞的影響。1975年在預算危機中被約翰·克爾總督免職。1975年和1977年競選失敗,1978年退出政界。著有《惠特拉姆政府:1972~1975》(1986)。

簡介

1916年出生于于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其父是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律師,主要是打一些爭取人權的官司,惠特拉姆高中畢業後,在悉尼大學學習法律,二戰期間他參當了飛行員,最終軍階是空軍上尉。1945年他加入澳大利亞工黨,當時工黨正被一些狹隘的工會領袖所統轄。他發起了一場改革。1947年在惠特拉姆開始角逐政治選舉。但是他先後兩次在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及一次新南威爾士州的州議會的選舉中落敗。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間,連續當選眾議院議員,其中1960年當選為工黨副黨魁;1967年成為下議院內的反對黨領袖。1969年國會改選的結果席次不足以組閣。1972年,在當時的執政聯盟連續主政23年之後,惠特拉姆終於率領工黨取得了組閣權。他打出的口號是「是時候了。」1972年至1975年他是澳大利亞總理。上台後,他所領導的工黨在環保、教育,衛生,社會福利和財富再分配諸多方面進行了改革。1972年12月21日,在當選總理後的數周內,惠特拉姆閣下實施了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建立兩國正式外交關係的舉措,奠定了中澳建交的基石。這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還處於封閉當中但又試圖擺脫這種孤立的時候具有里程碑意義,因此,惠特拉姆閣下又被人們尊稱為「中澳建交之父」。三年執政期間,惠特拉姆從越南撤回了軍隊;結束了徵兵;消除了白澳政策的遺蹟;取消了大學學費;增加了對資金困難學校的撥款;在全國實現醫療保險計劃,但是,惠特拉姆的盲區是經濟。到1975年,因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上升,他政府的一些部長陷入了冒險從海外借款的風波。

評價

1975年,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領導的反對黨在參議員占多數,他們不同意政府的年度預算。澳大利亞總督約翰·羅伯特·科爾爵士在國會有重大爭端之際,未循例事先徵詢總理方面的意見,僅在召見後即解除惠特拉姆的總理職務,後世稱此「澳大利亞憲政危機」;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被總督所解職的總理。在兩院重現選舉之季,儘管工黨打出了「恥辱,弗雷澤,「恥辱,弗雷澤。」的口號,他們還是在競選中失利。惠特拉姆退出了總理職位,繼續擔任工黨領袖,但是,工黨在1977年大選再一次失利,此後,他從國會退下來。他作為一個老資格的政治家,其才智依然令他光彩異常儘管惠特拉姆當政的時間不長,但後世認為他擔任總理期間建樹頗多。時至今日,許多政策和方針皆於當代成形,並且持續發揮着行政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是健康保險(Medicare)政策。此外有如總統般的施政風格、所追求的社會福利改革,以及國會改選失利等仍然使人們表以同情和討論。[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