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惟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惟儼

中文名稱;惟儼

別名;藥山惟儼

民族;漢族

出生地;唐絳州(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

出生日期;公元737年

逝世日期;公元834年

信仰;佛教

俗姓;韓

師承;石頭希遷

弟子;雲岩曇晟

派別;禪宗青原系

惟儼(737~834),別號藥山,唐代高僧,石頭希遷禪師法嗣。絳州(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人,俗姓韓。惟儼是禪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聯繫馬祖道一禪系和石頭希遷 禪系的重要禪師,在禪宗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文宗賜諡弘道大師,塔曰化城。唐伸為其撰碑銘。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十七歲時南下潮州,依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1]

二十二歲,從南嶽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師受具足戒。後參石頭希遷,密領玄旨。次參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復歸石頭(世稱石頭和尚,著有《參同契》、《草庵歌》),為其法嗣。

求法因緣

關於惟儼的求法經歷,唐伸《惟儼大師碑銘》記述,在惟儼去世的八年後,門人帶着他的行狀到長安求崇敬寺"大德"昭示先師事跡以垂於不朽,於是請唐伸撰寫此碑。碑銘記述惟儼曾參謁希遷馬祖洪禪師三人。

惟儼博通經論,嚴持戒律。但他不滿足於因循守舊,亦步亦趨。一日自嘆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行細事。"惟儼所參為禪宗南宗,惟儼所處時代正是南宗禪法興盛時期,以湖南衡山石頭和尚希遷江西馬祖道一禪師構成南宗兩大主脈。惟儼既志懷凌雲,欲通佛法真諦,以圖造就,誠知非從馬祖希遷受法不可。惟儼初詣石頭和尚希遷室,數年後,希遷又指引他到馬祖道一處受法,惟儼在馬大師處侍奉三年,謹言恭行,專心習禪,契悟馬師法要,然後回到石頭和尚處,為其法嗣。

大振宗風

唐貞元初(785-805年),惟儼於澧州藥山(今湖南省津市市棠華鄉境內)創慈雲寺(俗呼藥山寺),在此弘法達三十年之久。惟儼博通經倫,時譽甚高。他致力于振興禪風,擴充慈雲寺,廣開法筵,傳授禪法,四眾雲集,南禪在這裡弘揚開去,宗風大振。

圓寂前後

唐太和八年(834年)十一月六日示寂,世壽八十四,葬藥山。唐文宗諡弘道大師,塔曰化城。一說太和二年示寂,世壽七十。唐伸為其撰碑銘。

主要成就

開宗始祖

惟儼屬禪宗南宗青原行思一系,經雲岩曇晟再傳至洞山良價,創曹洞宗,著《寶鏡三昧歌》。良價弟子曹山本寂繼承師法,大振洞門禪風,著《寒山子詩集》。曹洞宗教以"正、偏、兼"三概念,配君臣之位,分析佛教真如與其派生之世界萬有關係。禪風以"回、互、細、密"著稱。

佛學主張

惟儼繼承希遷的禪法,認為修行貴在自然,不必執意讀經和修禪觀想。

南宋時傳入日本。公元1983~1984年,日本佛教尋根參拜團兩次到津市藥山寺尋根,參拜惟儼禪師墓。

史書記載

《宋高僧傳》卷十七有《惟儼傳》。惟儼年十七南度大庾嶺,到潮州(在今廣東)的西山,從慧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從衡岳寺的智澡(或作"智琛")律師受具足戒,認為"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耶?"不願意從事煩瑣律儀戒規的銓釋和踐行。便前往謁見希遷,從受禪法,"密證心法"。[2]

《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的《藥山惟儼傳》中記載了惟儼的禪法語錄。

惟儼禪師廣通經論,但無著述傳世,接引學人常以一語道破。如《五燈會元》載:"李翱問師何姓?師曰:正是時。李不委,卻問院主:某甲適來問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時,未審姓什麼。主曰:恁麼則姓韓也。師聞乃曰:得恁麼不識好惡,若是夏時,對他便是姓熱。"

《景德傳燈錄》載:"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軼事典故

不思量底

一日閒坐,有僧問他:"兀兀地思量什麼?"他回答:"思量個不思量底。"問:"不思量底如何思量?"答:"非思量。"惟儼不要求弟子看佛經,但自己常常看經,《惟儼大師碑》說他常看的經有《法華經》《華嚴經》《涅盤經》。有一天他在看佛經,弟子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他回答:"我只圖遮眼。"弟子問是否可以學他也看經?惟儼則說:"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景德傳燈錄》卷四)(注9)意思是怕弟子無有休止地讀下去而忘記識心見性的本旨。

佛為何字

惟儼門下的道吾(圓智)、雲岩(曇晟)是親兄弟。一日,惟儼寫一"佛"字問道吾是何字,道吾說:"是佛字。"惟儼則訓斥說:"咄,這多口阿師!"(《祖堂集》卷四)示意"佛"字是不能用言語表述的。

李翱問道

郎州刺史李翱幾次請其講"道",惟儼不赴約,李只得前來聆聽。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皆從其"道"。惟儼不贊同持戒,不許門人看經,獨具"純任自然"。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李翱惟儼的交往被傳為佳話。李翱(772-841年),字習之,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是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與惟儼相見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出任朗州刺使、湖南觀察使的時候。朗州與澧州毗鄰,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大概藥山連亘這兩州,所以《宋高僧傳》等史書記載惟儼在"朗州藥山"。《宋高僧傳》<惟儼傳>記載,李翱到藥山初訪惟儼時,惟儼"執經卷不顧",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李翱等不及他回應便高聲喊道:"見面不似聞名。"於是惟儼直呼李翱名,李翱答應。此後二人相見。從韓愈開始,儒家學者重視探索"道"、"道統"的問題。李翱曾師事韓愈,自然也關心這個問題。他見到惟儼辟頭就問:"何謂道耶?"是想探詢佛教對"道"的見解。惟儼運用禪宗接引學人慣用的隱喻方法,用手指天,指淨瓶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實自然,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一樣。據載,李翱當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頓泮",立即作偈二首,其一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得法弟子

惟儼大師弟子有雲岩曇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誠、椑樹慧省、鄂州百顏、涇原光宓、宣州落霞、藥山夔、澧州高沙彌、李翱等,其中以雲岩、道吾法系較為榮盛。

雲岩曇晟

雲岩曇晟(781-841),俗姓王,建昌縣(今永修縣)人。少時於靖安縣石門山泐潭寺出家,初從奉新百丈懷海禪師學佛,侍奉20年,後轉從石頭希遷禪師弟子藥山惟儼,言下頓悟,始得心印,承嗣青原下三世。長期住持修水縣雲岩禪院,法號曇晟禪師,也有人稱雲岩禪師。

人物評價

希遷禪師曾作偈語稱讚惟儼行事崇尚"離法自淨,不事細行"。

唐代文學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時曾經拜訪過惟儼禪師,並贈詩紀念:"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後世紀念

藥山寺

藥山寺位於湖南津市市棠華鄉藥山村,湖南省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原名慈雲寺,始建於唐,唐貞元至大和年間蔚為壯觀,俗傳騎馬觀山門。寺院東望是嘯峰,惟儼禪師靈塔矗立嘯峰西坡,與層巒疊嶂、古木參天的白雲山共脈;西眺二龍戲珠貓兒山;南展錢家大平原;北靠月亮山。

藥山長嘯峰

惟儼悟禪通慧,民間傳其月夜長嘯,聲震澧陽90里。藥山長嘯峰故此得名。

相關視頻

覺悟之路 | 惟儼禪師道場 - 藥山寺竹林禪院

參考資料

  1. 惟儼 , 古詩文網
  2. 釋惟儼文集序 , 在線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