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惜別魯院(馬明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惜別魯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惜別魯院中國當代作家馬明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惜別魯院

那年也是一個火熱的夏天,在北戴河培訓學習結束,離別那天,國防科工委北戴河休養所的院子被濃濃的傷感所籠罩。看到那些中年人含淚話別的場面我感到十分詫異,我怎麼也難以相信在暫短的一個月里會產生難捨難割的真情。看到幾個女學員抱頭哭泣的樣子,我躲在一旁竊笑不止。

來自雲南的一位老局長拉着我的手說:「小馬,有機會到昆明來就找我。今天對我來說也許和大家只有分別,沒有再見。」

那時我並沒有完全讀懂他噙着淚花的眼神,更沒有太在意他那沉重話語的內含。

那年,我24歲。

那是一段恍若隔世的人生片斷。後來,來自全國各地50幾名學員的名字我一個也沒有記住。

人說歷史會重演,時隔二十多年,在魯迅文學院我又看到了民族大學一個班級的翻版,在這個來自19個省區、13個少數民族41名學員的班級里,我很欣慰地成了其中的一員。

魯迅文學院成立於1950年,是以培養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編輯家等各類文學工作者為主要任務的國家級文學培訓機構。60多年來「魯院就象一個風清水潤的文學之港,無數中青年作家在這裡不斷的歸航和起航」。我有幸追隨着作家們的腳印而來,難耐內心的激動之情。

進入校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幾顆高大魁偉的梧桐樹,梧桐的含意令我驕傲,同時也感到了一股巨大的壓力。

魯迅文學院的樹木栽植可能是有講究的,梧桐引鳳、蒼松象徵着高風亮節,銀杏意味着堅忍不拔等等。

「好風憑藉力,登高聲自遠」。 十三個民族的同學在魯迅文學院這個溫馨的大家庭里團結友愛,互幫互學,相知相惜。一個月的學習雖然時間暫短,但收穫頗豐。經過作家教授的輔導與點化,經過實踐中接受藝術薰陶和文化的滋養,不但開拓了視野,而且思想得到了升華,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學養、涵養、修養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同時在與各少數民族學員接觸中學到了不少民族知識和民族文學知識。

有相遇,必然有分離。一個月時光匆匆而過,結業的前幾天就有一種莫名的傷感偷偷地襲來。少數同學因事零星地走了,腦海里一直晃動着他們離去的背影,耳畔隱約着他們離去的腳步聲……

今天就要離開魯院了,相信每一個同學和我一樣,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此時,樓道里每一個響動仿佛都帶着傷感。我不想看到他們離去的背影,但又不想放過與同學們道別的最後一瞬。

我訂了旁晚的火車票,所以走的最遲,看着同學們三三兩兩一次又一次離去的背影,回看越走越空的魯院,聽着知了一浪接一浪的和鳴聲,一種「寒蟬淒切」的落寞感湧上心頭。最後送走日喀則兩位藏族同學時,他們上前與我擁抱相別,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掉了下來。

有位詩人寫到:「一轉身可能就是一世。」

是啊,我知道,對我來說一轉身可能就是一世。

今天,終於領略到老局長當年的感受。因為我已不再是竊笑的青年[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