慳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慳術,一人己習慳術, 猶謂未足, 乃從慳師學其術, 往見之,但用紙剪魚,盛水一瓶,故名曰酒,為學慳贄禮。
原文
一人己習慳術, 猶謂未足, 乃從慳師學其術, 往見之,但用紙剪魚,盛水一瓶,故名曰酒,為學慳贄禮。偶值慳師外出,惟妻在家。知其來學之意並所執贄儀,乃使一婢用空盞傳出曰:「請茶。」實無茶也。又以兩手作一圈曰:「請餅。」如是而己。
學慳者既出,慳師乃歸。其妻悉述其事以告。慳師作色曰:「何乃費此厚款?」隨用手作半圈樣曰:「只這半邊餅,夠打發他!」
——江盈科《雪濤諧史》
賞析
這是一個諷刺慳吝人的故事,但它可以使人們領會到故事以外的道理。例如,「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於喜歡弄乖使巧的人,要讓他自己去嘗這種行為的苦果。所以,它又被人們看作一則寓言。
以慳對慳,慳外有慳;以術比術,慳術無窮,是這則寓言構思不同於一般慳吝人故事並包藏較深意蘊之所在。作者把慳吝者放在一個特殊情境衝突之中。一方面,是慳者心猶未足,還要從師學慳術。從師需要送贄禮(見面禮), 但這一手段與他的本性和目的相矛盾。不願送而又不能不送,於是,便使用慳術,剪紙為魚,盛水作酒,以解決慳者的自我矛盾。另一方面, 是他求學和送禮的對象是慳師。學生班門弄斧,老師懲治有方。結果就出現了以慳術對慳術、互比高低一籌勝過一籌的喜劇場面。這是慳者之間的矛盾。師母空盞傳茶,劃圖作餅,以無為有,其慳可謂無以復加;不料慳師猶以為厚,只許劃半圈打發。原來在慳者的心理,無也是有,虛幻也可想象成實體。物質之慳可盡,而精神之慳無窮。對於慳者來說,一毛不拔猶屬大方。這種對慳吝人精神世界本質的洞察,可謂入木三分。更有意味的是,慳吝是一種為人不齒的惡劣品質,但又植根於其人自私本性深處,羞於表現而又不能不表現,於是藉助於對立的形式偽裝,這便出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尖銳衝突對立——形式是贈送、給予,內容是慳吝、刻薄。這是慳吝表現特徵的內在矛盾。這一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慳吝同自私、虛偽等醜惡人性的內在聯繫。
我們不能不佩服作者在短小的一則寓言中進行的這種高度的藝術概括和哲理提煉。它使人們在妙趣橫生的審美欣賞中反觀自身。[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