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悠然見鰲山(林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悠然見鰲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悠然見鰲山》中國當代作家林棲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悠然見鰲山

初遇鰲山,遠遠望去,蔚然深秀。它比周圍的群山高大,雄偉地挺進半空的雲霧裡,不見山有多高,雲有多深。飛雲紛紛繞繞,將偌大一座鰲山迷濛了半截,勃然湧現出無限的仙靈之氣,甚是誘人神往。

鰲山在岑鞏縣的東北角,與銅仁交界的地方。山下有一條河叫龍鰲河,河畔有一座村莊叫駕鰲,駕鰲在古時稱龍鰲里。看着這些與「鰲」字相連的名字,便令人生出些許迷離,這地方為何會與一個「鰲」字有着如此繁複的姻緣呢?查閱資料,方知「鰲」的神秘和內涵幽深。

關於「鰲」,百度百科說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話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為鰲魚。《山海經·海外西經》稱鰲為龍魚:「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鰕。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淮南子·覽里》云:「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又有傳說東海中有巨鰲馱着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封神演義》也有描述:「只見烏雲仙把頭搖了一搖,化作一個金須鰲魚,剪尾搖頭,上了釣竿。童子上前,按住了烏雲仙的頭,將身騎上鰲魚背上,徑往西方八德池中受享極樂之福去了。」《辭海》解釋為:「傳說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

民間傳說和文獻記載,「鰲」大體有幾種說法,一是龍頭鯉魚尾的魚龍;一種是海里的大龜或大鱉。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龍之九子的老大,相傳「龍生九子,鰲占頭」,為龍頭,龜身,麒麟尾。

可見鰲與龍一樣,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動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徵,它們不僅流傳於神話故事和典籍記載中,還廣泛存在於建築、雕刻、繪畫、戲劇、詩詞歌賦等藝術形象中,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崇拜,並將其視為吉祥物和精神圖騰。

在鰲山腳下龍鰲河畔的苗寨人家,從古自今也流傳着與「鰲」有關的神話傳說。然恰與之相反,「鰲」在他們的心中不是什麼吉祥之物,它是隱藏於龍鰲河中的邪神,經常興風作浪,殘害兩岸黎民百姓。根據民間描述,「鰲」大概也是類於龍首魚身似的怪物。傳說龍鰲河中有大量鰲魚,其中三條鰲魚成精了,每年八月十五這天,苗族群眾必須要獻出童男童女去河邊祭拜鰲精,如果這天得不到童男童女祭品,鰲精就會遷怒於兩岸百姓,讓他們遭殃受害,不得安寧。

後來,一個叫華光的太子得知此事後,便派出手下兩員大將,一位叫周雲,一位叫尚毅,扮作童男童女將鰲精降伏。鰲精為保性命,答應將每年祭品改為羊,並願意保佑兩岸百姓世代平安。從此,龍鰲河兩岸百姓就有了殺羊祭祀的習俗,並將華光太子及周、尚二將軍奉於神龕,作為自己的祖宗神位來敬拜。至今,在龍鰲河附近的一些苗寨,家中神龕仍寫成「祖奉華光太子周尚二將軍之位」。

關於降服鰲精的傳說,當地民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與一名唐代高僧有關。

大唐天寶年間,黔中一位僧人法名通慧,外出學佛,修煉得道,遂雲遊歸來。自沅江登舟過龍鰲河,見峽谷幽深,懸崖千仞,瀑布群飛,景色奇異,正是佛家仙境,於是棄舟登岸。通慧抬頭見一雄山,直插雲霄,祥雲繞繞,恍惚人間天上,他便佛緣頓生,忘了歸程,從此結廬此境,日夜修煉法度。

龍鰲河兩岸,雖景色奇美,勝似江南,不日,通慧卻見苗民整日生活在驚惶中,日子過得極其悲苦。打聽緣由,才知道龍鰲河中有鰲精造孽,生吃童男童女,百姓不堪其苦。通慧禪師遂于山巔施法,將河中作惡人間的三隻鰲精收至山頂,又施展法咒將其化為石鰲,鎮於廟中,令其永不得翻身,還兩岸百姓生活安寧。從此,通慧將此山定名鰲山,此河稱為龍鰲河,河畔村寨叫作駕鰲。

通慧見鰲山獨孤,又施展法術,不時烏雲滾滾,狂風四作,只聽山崩地裂,五方如騰龍形狀的大山便乖乖地聚集在鰲山四周,依偎在鰲山頂下。人們登上鰲山,游目四極,一覽眾山小,便見五座山頭如龍首聚集在鰲山周圍,與鰲山形成五龍戲寶奇觀,而鰲山山巔的三座巨石,便如鰲魚騰躍海面,飛向浩空,成一方自然奇觀。

通慧降服鰲精之後,龍鰲河畔的群眾獲得了安寧。通慧將從中原掌握的農耕技術傳授給苗民,還教育苗民讀書識字,開啟古思州民間教育之先河。通慧尤擅醫術,苗民老少有病,他都會下山為他們診治,不取分文,而且藥到病除。久而久之,「神醫」通慧便名傳開來。

一日,通慧在鰲山接到來自長安的詔命,說是皇帝身患瘧疾,滿朝御醫無人能治,命在旦夕,命他火速趕赴京城醫治。通慧帶上幾副在鰲山上配製的草藥來到京城,經過一番把脈問診後,讓皇帝服下湯藥,不出幾個時辰,玄宗皇帝從昏迷中甦醒過來,幾天便大獲痊癒。

通慧治癒玄宗皇帝的「不治之病」,一時轟動長安,「神醫」美名揚天下。史家紛紛亦記載其事。清康熙《思州府志·人物》云:「唐,通慧,天寶時僧,在黃道司鰲山麓建般若提,因上患瘧,有道士奏寧夷郡鰲山有僧能治。奉詔,不終朝詣闕,上果愈,賜金帛不受,賜乘馬還山。亦不終期而至,後不知所終。」這段史料文字,看着令人驚心動魄。唐朝那麼大的天下,人才濟濟,竟無人能治大唐天子的瘧疾,而隱逸於蠻荒之地的鰲山寺僧人竟然出手驚人,妙手回春,治癒了玄宗的病。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通慧不要皇帝的高官厚祿,只乘一匹賞馬毅然回到了鰲山。可見通慧早已不是俗胎凡人,而是一位看淡功名利祿的得道高僧。在他心中,鰲山已是他的纏綿聖地,與他的魂靈水乳交融,不可離分。

玄宗皇帝感激通慧德能,下詔建造思州鰲山寺,並圍繞鰲山主寺建造四十八座腳庵,遍及湘黔兩地,鰲山寺一應用度,均由腳庵供奉。鰲山寺名播天下,香火日熾,成為江南佛教名寺。

通慧給鰲山寺留下了一個天下奇聞,令多少後世者慕名登山朝拜。乾隆年間進士檀萃遊歷楚黔時,見鰲山挺秀,在此逡巡數日,不舍離去。後在著述《楚庭稗珠錄》時,大書其事,收錄了通慧治癒大唐天子瘧疾的歷史佳話。

隨着思州水陸交通的日益發達,鰲山一帶成為楚黔滇交通鎖咽之地,每逢戰事,兵家必爭。

康熙年間,吳三桂手下大將馬寶為保護陳圓圓及吳氏一脈在龍鰲里馬家寨一帶的藏身安全,派兵占據鰲山,並以鰲山寺為據點,籌集前線糧草,觀天下風雲變幻。一代佳人陳圓圓也曾攀上鰲山寺進香拜謁,看望恩人馬寶將軍。

民國時期,鰲山寺被群匪占領,掠財害命,民不安生。國民黨調集湘黔兩省上千兵力,包圍鰲山,用迫擊炮轟開寺廟石牆建築,用手榴彈打擊寺中土匪。匪患平息,然千年古寺,卻再也沒能傳響盛唐的鐘磬聲。人們登上鰲山,只見千年古寺已是一片瘡痍,廢墟之上只留唏噓。人們發現,鰲山古寺四圍的石牆、石門還頑強地挺立着,歷經千年風雨雷電,歷經隆隆槍炮的洗刷,它們頑強地挺立不倒,仿佛向浩瀚的蒼穹倔強地訴說着往昔的聖經故事。

大唐已經離去太遠,遠到甚至看不到它依稀的背影,但它的魂還留存在滄桑的廢墟中。你看那幾幅石門門聯,東門:動念時民安物埠;起心處海晏河清。西門:是真只說家常;非名山不晉仙住。南門:佛典清空佛法皈依征庶匯;鰲峰挺秀鰲頭獨占荷群生。正殿大門:化一劫塵緣倏焉稔步菩提路;指三生石跡久矣安居般若門。正殿東門:萬國九洲何少濟人寶筏;四生十類許多謁我名山。正殿西門:法力並西天梵淨昭然觀自在;朝宗依南海普陀相待大慈悲。這些門聯梵語正是當年鰲山之魂,它們緊緊地攥住一方方黝黑而蒼勁的石門,千年不朽,無限地生出佛法禪意,指引人生。

置身鰲山巔頂,於黝黑的廢墟之上,看祥雲朵朵,四圍無極。悠遠的歷史仿佛重回眼前激盪,繚繚梵音馭空而起,飄向浩宇。此時,人們內心空曠清明,悠然灑脫,生起渺渺頓悟,湧出無限遐思。 [1]

作者簡介

林棲,實名張維軍,1974年10月29日生,土家族,貴州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