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恩典媒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恩典媒介(Grace, Means of ),又稱作「恩具」,即恩典布施的工具。傳統更正教神學家看聖道、聖餐(Eucharist423,Eucharist)和洗禮(Baptism182,Baptism)為恩典媒介,亦有看禱告、聖經和聖禮(Sacrament1036,Sacrament)為恩典工具;近代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傳福音(對外)和聖徒相交(對內)都是恩典的媒介。總其意,它是指能承載及傳遞基督為人成就之恩典的工具。

使徒時代的教會特重聖道為恩具,包括聖經本身和傳道(林前二1、4、5;帖前一5,二13),人透過聖道來感受神的真實(林前十四25),亦由此接受神的工作,產生信心和領受新的德性(徒十八8;羅一16;彼前一23;雅一18)。同樣地,洗禮是人與基督同死同復活,並接受新性情的聖禮(徒二38;弗五26;來十22;羅六3及下;西二11;加三27;多三5;彼前三21)。聖餐則是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罪得赦免的聖禮,保羅在林前十1~5把洗禮與聖餐相連起來,且與神為舊約以色列人成就的救恩相等。

基督,神惟一的愛子,神塗膏油的祭司和王。猶太人的王在加冕時要塗上膏油。耶穌在最後的布道中才顯露自己是「彌賽亞[1]」。希臘詞基督就是希伯來語對耶穌,神的獨生子的稱呼「彌賽亞」。兩個詞的意思都是"受膏者"。漢語詞基督和英語詞"Christ"都取自"Christos"的音譯,這個希臘詞的意思是"塗膏油者"。同樣,希伯來語[2]「塗膏油者"就是"彌賽亞"。這個稱呼原來是授予波斯人古列的,因為神在不同時代和情形下要古列拯救他的民(賽45)。

聖道與聖禮

早期教會非常看重聖道,特別是傳道。開始的時候,保羅認為聖靈把特別的恩賜(charismata)賜給特別的人來執行(「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後來則當作是教會一正常的職分,是每一蒙召的人都應當追求和運用的恩賜(比較弗四11和林前十四)。早期教會把聖道與聖禮放在同等地位來施行。

中世紀教會開紿把聖禮的地位置於聖道之上,認為聖禮是一奧秘,而奧秘的內容即是神的恩典。埃布爾拉德(Abelard101,Abelard, Peter)把奧古斯丁(Augustine171,Augustine)之信、望、愛的解釋改變過來,用聖禮代替「望」;從此,聖禮在中世紀神學便成了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但他們沒有同時強調聖道的傳講,直到方濟會修士敦司.蘇格徒(Duns Scotus385,Duns Scotus, John)的時候才改變過來。蘇格徒在《論完全》(De Perfectione Statuum, Paris, 1895)指出,傳聖道與過高尚的生活,比施行聖禮更為重要,故修道士的責任不僅是主持聖禮,更要緊的是傳道和在生活上作別人的榜樣。

這傳統在改教家的手中發揮到極致。路德(Luther750,Luther, Martin)強調聖靈透過聖道與聖禮臨到眾人,在人的生命上行出神跡來。他重新把聖道置於聖禮之上,而聖禮的數目則減到只有聖餐和洗禮兩項;這不是說聖禮就不重要了,只是說人能領受聖禮的好處,因為是聖道告訴人聖禮的意義。加爾文(Calvin249,Calvin, John 加爾文)的文學同樣看重聖道和聖禮,它們是恩典的工具、真教會的印記,但他認為這些只有對蒙揀選、被預定的人才有果效,因為基督是為他們工作的。因着加爾文派對揀選與預定的重視,有時叫人懷疑聖禮與聖道還是不是必不可少的。

十七世紀的信義宗神學家基本上仍沿着十六世紀信義宗的傳統;敬虔派(Pietism934,Pietism)則看重聖靈的光照,或說是「內在的道」(inner word),這思想亦可見於重洗派(Anabaptist123,Anabaptist Theology)的教導。這思想成了日後惟理派的前導,認為神真實的啟示包括某種天生的宗教意識和道德觀念。

近代人同樣重視聖道與聖禮。聖道的地位在福音派(Evangelicals428,Evangelical Theology)最為明顯,講道占了崇拜大部分的時間;而聖禮的地位較為不重要,有些一個月才舉行一次,有些甚至是一季一次。他們看聖禮的性質比較接近慈運理(Zwingli1260,Zwingli, Ulrich 慈運理)101,Abelard, Peter,即認為聖禮只有紀念或代表的意義,作為恩典工具的特性就大大減弱了。

參考文獻

  1. 棕枝節講章:耶穌是彌賽亞榮耀的王!,基督教講章網,2018-05-18
  2. 希伯來語簡介,豆丁網,201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