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義泉記(韋秀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恩義泉記》是中國當代作家韋秀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恩義泉記
潯江與西江在梧州市龍圩鎮恩義村相接,江之南岸鐵頂角山下,有一眼清泉,因恩義村而得名恩義泉。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赤水(今紅水河)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舜乃上古華夏部落首領,虛懷納諫,任賢使能,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晚年禪位於禹,乘車巡行天下,卒於蒼梧郡。舜一生孝順友愛,德為先,重教化,《史記》稱「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而叔均為周部族首領,播種百穀,並始用牛耕,開創了我國以牛耕種發展糧食生產的歷史,被周王尊為先祖。
舜與叔均這兩位上古道德模範,很可能是因為蒼梧古郡有幸成為其安息所葬之地,當地老百姓又千百年來得到他們的濡染默化,而且此地發端的山泉也一直沒有乾涸,人們便以為這泉水是應和着兩位賢德出現的,所以村名泉名都冠於恩義二字。
恩義泉眼位於鐵頂角山腳下一條山沖內。到了西江大橋南岸往龍圩方向約一里處,往左邊一個小山溝,可見一扇門楣,門匾上「恩義泉」三個紅漆大字赫然入目。先到一處蓄水池,山泉水由一條膠管從深沖內引入其中,再通過多個水龍頭,將水輸送到千家萬戶。每天,都有很多人拿着瓶瓶罐罐,排着長隊到這裡取水。據說,取此泉水泡茶或煮粥,隔夜不餿,所以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泉的源頭就在蓄水池後邊很近的磊石土堆里,一股泉流在石縫間迴旋而傾斜湧出,源源不斷,不可知其藏量和底細。又有馨香四溢的樹木和花草,泉清草綠花艷,相互襯托着。天氣也晴好,行程也從容,可多停留片刻。只見泉眼喯涌如沸,陽光在泉水間閃爍着金燦燦的色彩,通過接水管子,散落於不遠處的蓄水池中,又滋潤着千家萬戶每一個金燦燦的日子。我又感嘆而激動,覺得這清澈透亮的泉水似乎飄忽着某種神秘的氣息。想起這一帶地方可能是上古賢德舜與叔均巡行的地方,於是掬起一把泉水慢慢品嘗,感覺清涼甘冽,沁腑醒神,心曠神怡。又騰空所有礦泉水瓶,盛滿幾瓶泉水帶回旅館中,決定用於煮梧州最富盛名的六堡茶,才使這次旅行圓滿,不至於白白浪費。
恩義泉左邊不遠處的鐵頂角之巔有座塔,叫炳蔚塔,清道光三年由鄉民集資始建,青磚結構,呈六角形,高七層,51.5米,每層塔檐都畫有蓮花圖案,現蓮瓣紋飾仍清晰可見。清代梧州知事袁渭栓,清代狀元廣西運使、我國最後一位「三元及第」陳繼昌等諸位名賢留有的「文巒聳秀」「炳蔚塔」等刻字和碑額,現還放在塔里。經多年風雨侵蝕,炳蔚塔曾於1949年塌毀其中兩層,1990年和2018年分別重修。幸好恩義泉有某種力量護佑着而尚未淤塞。
鐵頂角所在地帶峰巒綿延起伏,地勢雄壯巍峨,山巔的炳蔚塔是登高攬勝的好地方。據傳塔名取於《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君子豹變,其文蔚也」。「炳蔚」有彪炳、繁榮、薈萃之意,暗示此地乃遠山落脈、群峰來朝和多水際會之處,意豪傑雲集、群英聚會之所。故登塔遠眺,能領略到浩瀚江水兩岸的泗洲、龍圩、長洲、高旺等無限風光;可以看到桂江、下小河在這裡與潯江、西江相會,無聲江流、車往船來;可以看清恩義泉邊慕名蜂擁而至的取水人群,有的在泉池附近的涼亭下聊天下棋,有的在濃林綠茵處望江或觀山,難得浮生半日閒,遞煙換火話桑麻,那種感覺一定很美妙,感到恩義泉不像是一處泉水,更像是當地某小區的後花園。
仔細觀賞恩義泉,讓人有所領悟,不禁懷想舜與叔均兩位上古賢德,景仰他們的惠政,薰陶他們像泉水一樣的情懷。貌相頓時端莊,意氣隨而勃發,行為有所規範,內心有所敬畏。於是恩義二字常掛心口,虔誠而不敢釋懷矣。
白雲山泉記
灕江在平樂縣城與恭城河匯合,形成桂江。而後經昭平、蒼梧抵達梧州,在白雲山腳下與潯江相會,西江便由此發端,向東奔流,直至接連珠江,通達東海。
促成三江際會,使潯江、桂江兩條千里奔襲的江流戛然而止,匯合形成西江,該歸功於兩座大山——白雲山和鐵頂角山。而兩山蜿蜒盤桓,連綿數嶺,氣勢磅礴,恰好分居西江左右,在莽莽蒼蒼、鬱鬱蔥蔥的群山之間互成犄角。
整個梧州城就像個大家閨秀,藏在兩山合攏而成的暖閣里。
「金屋藏嬌」的梧州城,活在溫暖的大自然懷抱里,真幸福。
除了三江大水如玉帶迤逶繞來,兩座大山都有山泉水日夜滋潤,讓這裡的兒女世世代代都過得豐盈而富足。
鐵頂角山下的恩義泉,身臨其境享用清澈泉水,其中的恩義二字讓人內心激盪着某種特殊的感悟和崇高的情懷,不敢滋生半絲半毫與之相悖的想法和舉止。
白雲的山泉也充滿着同樣獨特的韻味和神秘的氣息。
山上泉涌極為豐富。譬如,白雲山腳下龍船沖這地方,翠茵如黛,谷幽澗深,有潺潺泉流於青石上,涓涓細流匯聚成瀑,人稱「龍泉飛瀑」,乃「梧州八景」之一。飛瀑及泉流源頭活水何處尋?只見山中氣象森嚴,危崖壁立,綠苔斑駁,寒藤遮日,澗谷中清泉漫流,或成小池潭,或聚成飛瀑,水底浮萍如絲,卵石游魚皆可數。
「龍泉飛瀑」只是白雲山泉水系列拋出來的「磚」,真正的「玉」應該是四恩寺的乳泉。
位於石鼓沖四恩寺牌坊附近的乳泉,是一口人工泉井。其背後半山腰上的四恩寺是華南現代第一大寺,是廣西唯一出家人受戒道場。寺名「四恩寺」三大字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所題,現仍赫然入目。「四恩」乃佛教用語,《釋氏要覽》卷中講世人要報「四恩」,有兩種說法:一是父母恩、眾生恩、國主恩、三寶恩;二是父母恩、師長恩、國主恩、施主恩。二者本質上無異,前者是對普通信眾的要求,後者則是對寺院僧侶的要求。不知道此「四恩」與江對面鐵頂角山下的恩義泉的「恩」是否有某種牽連。
據傳,四恩寺乳泉井打井時頗有一段充滿禪味的故事。
起初,打井人在附近別處打井,結果好多天都鑽不出一滴水。有法師指着一處地方說:「明天就在這位置鑽井吧。」眾人將信將疑,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一一照辦。當鑽到13米時,遇到了石頭障礙物,而且是巨型石頭陣。眾人幾乎絕望,想放棄又找不到更合適的地方,於是堅持下來,到了32米深處,突然穿破了石頭陣,是一個地下大型溶洞,裡面有抽不完的清澈泉水。
令人更稱奇的是,這口井竟然是乳泉。
和桂平西山的乳泉一樣神奇,泉水平日清澈透明,時而流出泉水如鮮乳,隨後漸清。其水瑩白似乳非乳,卻甘甜清涼。有研究發現,水中含有某種離子成分或有較多懸浮物質、膠體物質,是極佳的水質。取之泡茶,湯色清澈透明,香味鮮醇綿長,呷一口沁人心脾,回味無窮。取之釀酒,能出上品「茅台」,讓人「但願長醉不願醒」。
白雲山好像滿腹經綸,腹澗蓄藏着豐富的水體,是屬於那種捏一把就要出水的地方。2006年6月8日,梧州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暴雨災害,引發多處山體滑波。白雲山四恩寺一帶有一崩塌處,突然冒出泉流,一股拳頭大小的清澈泉水源源不斷喯涌,至今不曾乾涸,實乃神奇。
山泉水日夜奔涌,好像被賦予某種特質和靈性,默默滋潤着蒼梧大地。有遙連五嶺、總納三江之勢的白雲山,最高峰386米,俯瞰遠眺,可「沐雲海、餐重巒、飲兩江、瞰山城」。唐孟浩然有詩云「蒼梧白雲遠,煙水洞庭深」,清李世瑞雲「曉露乍薄初日上,晚煙如冪夕陽低」,說的是雨後初晴素潔雲霧、繚繞飄忽的勝景。四恩寺就坐落在南麓半腰上,2001年由桂江畔的錢鑒公園紫竹林寺遷建,現在還在擴建。始建於北宋的龍母廟位于山腳下桂江邊,以紀念戰國時百越民族的首領「龍母」。
梧州乃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古代嶺南地區和珠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珠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多元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據司馬遷《史記》載:「(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蒼梧即今梧州之地,文明史始於4000多年前的舜帝。「九疑」乃今白雲山古稱,現有神鹿台、光華亭、錦雞岩等舜帝遺蹟,可供中華兒女尋根憑弔。
清泉有情,江流無聲。城與水完美結合,心照不宣,生活在其中的人,該是最幸福的。[1]
作者簡介
韋秀觀,男,壯族。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民刊《南樓丹霞》團隊成員及主要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