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恐龍皮膚印痕化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恐龍皮膚印痕化石

恐龍皮膚印痕化石為近現代文物,現收藏於湖南省地質博物館。

簡介

此展品採集時間為1981年。產地為湖南桑植。產出層位為中三疊統巴東組。34厘米×8.5厘米。此標本為無牙芙蓉龍皮膚印痕化石,與芙蓉龍骨架同時產出,很好的保存了無牙芙蓉龍的皮膚結構,形狀大多為圓形、近圓形、半圓形、月牙形,應為圓形的麟片印痕褶皺、拖動所致。圓形(近圓形)鱗片面積約為80平方毫米。

評價

恐龍作為爬行動物的台柱子,在兩億三千萬年前扛着乾燥氣候向內陸進軍,自然也演化出了表皮鱗片。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的鱗片僅是一層簡單保護層或裝飾性皮膚。但是,最近科學家在恐龍尾巴腹側識別出一種獨特的鱗片類型,和現代鱷魚的皮膚感覺器官(ISOs)相似,能夠敏感地接受外界刺激,甚至可能對狩獵有幫助。老化石,「新」鱗片這一切還要從一塊老化石說起。2006年,名為侏羅獵龍(Juravenator)的恐龍化石在德國面世,它是小型肉食性恐龍,身長約75厘米,也是歐洲已知最完整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之一。正常光照下都能明顯看見尾巴的鱗片痕跡,當時科學家認為這只是一層普通的保護層或裝飾性鱗片。然而,今年10月份,一項新研究顯示侏羅獵龍尾巴上那些看似普通的鱗片,實際上暗藏玄機。就在當年科學家看走眼的侏羅獵龍尾部腹側,分布着一些不同尋常的鱗片:鱗片後半部有一個個直徑約0.3 mm的突起小圓點,呈同心環狀結構,很規則。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在恐龍身上發現此類鱗片。[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