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總是(多多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總是》是詩人多多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從打在火腿上的郵戳辨認出生地

就像種麥收麥,總是屏住呼吸

從馬的嘶鳴中辨認鄉音,總是

在等兩片鈸急切地合到一起


在冰冷漁夫捶打魚乾的村落里

揣着當天的報紙,迎風吞下生蚝

數對襟衣領上的扣,總是

在數到咽喉時就數不下去


總是站在木鞋裡,踩到高蹺上

手搭涼棚,望兩隻飛鳥

合用同一副翅膀,卻

總是透不出鐘面的一半


一個插滿筷子的大坡,萬匹

紙馬燒盡,挑淨每隻鞋內

盛放的每粒花生,選而

總是選不出一個民族的良知

從四萬畝鬱金香凸出的那片低地

向刷過睫毛膏的馬頭招手

總是一領大席,三千死人織就

老城的每塊磚石便總是發出人聲


在先人的骨骸拒絕變為石像的那條線上

聽馬尿又要順着馬腿淌下時的炮聲

總是斷臂噴血,石人的嘴豁開

那總是讓誰疼的,就是祝福了


可就着燒酒大口送下去,再

從死馬腦子中溢出蝴蝶的漢語啊

問七十二棵松,不問師傅的蟬林

只允許疼的一小會兒,竟無限延長了──

作者簡介

多多(粟世征,1951年-),是朦朧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現代詩歌的探索者之一,被公認為當代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曾獲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其代表作有《瑪格麗和我的旅行》《手藝》《致太陽》等。[1]

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後來調到《農民日報》工作。1972年開始寫詩,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化節詩歌獎,2000年曾獲首屆安高詩歌獎,2004年回國後被聘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2010年獲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2010年被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做駐校詩人。[2]

多多是一個真正的漢語詩人。他的詩歌以精湛的技藝、明晰的洞察力、義無反顧的寫作勇氣,近乎完美地承續了漢語在當代中國的艱難使命。[3]

他將自己對世界和生命的溫情理解,融於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的細緻雕刻,並在每一首詩歌的內部構造上,力圖實現他孤寂而堅定的美學抱負。他對漢語尊嚴的忠誠守護,使他的詩歌很早就形成了顯著的個性和風格:意象簡潔,節奏明快,語言準確、銳利而富有張力,對心靈細節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體認,對人類的精神困境有明確的藝術承擔。[4]

他發表的一系列詩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語國家的重新出場,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動的文學記憶,同時也見證了漢語詩歌永不衰竭的豐富可能性。[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