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忽必烈統一中原

忽必烈統一中原忽必烈是蒙古的第四個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在忽必烈時期,結束了當時西夏、金、南宋蒙古等大小眾多國家並立的局面,實現了大一統,開拓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疆域,然而,忽必烈一生中有三大敗筆,成為後世很多人貶輕他的話題!

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23日,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四子。青年時代特別有志向,史書上說他:思大有為於天下。1251年,他的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1260年蒙哥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1]

目錄

漢唐以後不再有漢唐,但宋以後中國永遠是中國

忽必烈的一生如同他的爺爺鐵木真一樣,就是兩個字:征服!征服的過程,免不了殺戮,也正因如此,後世很多人對他詬病有加,其實對他的詬病很多都是站在狹隘的民族立場上的,但客觀評價忽必烈,他的歷史功勞還是不能忽略的。 首先,他統一了中原,結束了中國數百年來遼、夏、金、南宋、吐蕃、大理、蒙古群雄並立的混亂局面,結束了戰亂,讓天下百姓暫時免除戰亂之禍,可以說是造福於天下了。 其次,他建立了一龐大帝國,使中國的版圖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他爺爺成吉思汗讓中華民族擴揚名世界,但並沒有建立疆域固定的版圖,這一點恰恰是忽必烈做到的。 第三,元朝的大一統江山和空前絕後的擴張開闊了中國人視野。歐幾米得的著作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同時還有阿拉伯的數學、天文學、曆法學等。與此同時,中國的印刷術火藥羅盤也經西亞傳入歐洲。忽必烈對中西大交流的貢獻至今還能從西方史料記載中找到。 對於蒙古統一中原,中國現代史學家趙益做出了定義式的結論:漢唐以後不再有漢唐,但宋以後中國卻永遠是中國!

忽必烈一生有三大敗筆,成為後世詬病的話題

第一大敗筆:兩次遠征日本讓蒙古人蒙羞。之前的文章中講過,1274年、1281年,忽必烈先後兩次派兵遠征日本,其目的就是讓日本還象過去對待唐宋王朝一樣,向元朝俯首朝貢,怎奈這個日本一根筋,就認宋朝,不認蒙古人,這讓驕傲的忽必烈面子上怎麼過得去呢,直接開戰,一次不行兩次,日本的運氣真的好到極點,兩次都有神相助,蒙古人不但沒有征服日本,相反是損兵折將,從此再沒有動過征服日本的心思。歷史就是這樣的讓人遺憾,蒙古人征服日本的行動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卻膨脹了日本人野心。

第二大敗筆:制定極不明智的民族岐視政策。忽必烈把元朝境內的老百姓分為四等:第一等為蒙古人,是忽必烈的「自家骨肉」;第二等為色目人,可能是眼睛含有顏色的種族,包括:欽察人、禿八人、阿速人、回回等;第三等為漢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高麗人;第四等為南人,又叫蠻人,指最後被蒙古征服的南宋境內的各族百姓。

第三大敗筆:劃分極為可笑的職業等級。忽必烈不僅把人分等級,還把職業進行了等級劃分。當時的元朝把各類職業分為了10個等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政治法律上給予十個等級的人不同的待遇。大家看好了,從古至今都受人尊敬的讀書人,在元朝的時候級別只高於要飯的叫花子,還不是一個青樓女子的社會地位高。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蒙古人這麼討厭中原的讀書人,大概是因為蒙古人是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上,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是勞動的,他們實在是想不通,這個世界上還有專門以讀書為職業的行當,所以他們極為瞧不起讀書人,把讀書人視作社會上的寄生蟲而已。

只有見證了他的經歷,才懂得他的不凡,感知他的偉大!

放眼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都會有缺點和局限,忽必烈也不例外,但我們評價忽必烈不能以一時一事來作判斷,而應把他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用時間和歷史的觀點來看待他的功過是非,他用他的智慧、他的勇武,統一了中原,開拓了疆域,建立了一個龐大元朝帝國;他促進生產、發展農業,尤其是用漢文化來治理國家,讓漢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只有見證了他的經歷,才懂得他的不凡,感知他的偉大!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