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詞人以壯美的月夜江景為引,又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無成的憂憤之情,也展現了他對歷史的深邃思考和對人生的曠達態度。
原文
蘇軾〔宋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雲)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同:樽)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奔流而去,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滔滔巨浪淘盡了多少傑出的英雄人物。
舊日營壘的西邊,有人說,那兒是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
只見陡峭紛亂的岩壁聳入雲霄,洶湧澎湃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捲起無數堆雪白的浪花。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畫,一時間湧現了多少英雄豪傑。
我不禁遙想起當年的周公瑾,美麗的小喬剛嫁給他,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將曹軍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應笑我多愁善感,以至於過早生出了白髮。
人生在世猶如大夢一場,還是灑一杯酒祭獻給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思想感情
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裊裊的尾聲。
賞析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市)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採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藉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遊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裡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於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繫起來。蘇軾望着波濤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於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繫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像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裡用「大江」,除去由於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爭遺蹟。「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麼,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像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像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着這雄偉的景像,難怪作者要讚嘆不已:既讚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讚美歷史上曾經在這裡叱咤風雲的無數英雄豪傑。
詞的上片,着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生於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戰,已有八百多年。他想像着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公瑾」,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作者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像中,周瑜身着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着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船燒成灰燼。「檣」,帆船上的桅杆。這裡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裡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讚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像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像他這樣,通過想像去經歷(神遊)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於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髮(華發)吧!自嘲之餘,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酹[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像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地位
如果把破除傳統作為"偉大"的一項基本素質的話,蘇軾之於偉大是當之無愧的。與《花間詞》中"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的幽約詞境相比,蘇軾詞的逸懷浩氣、舉首高歌,無疑是為我們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詩"的小詞、"句讀不葺之詩",儘管在當世備受爭議,但如此高遠的氣象、如此開闊的境界、如此曠達的風格,畢竟是此前罕以見到的。即此我們也可估量到蘇軾這一類詞在詞史上的重要地位。
簡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詞人以壯美的月夜江景為引,又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無成的憂憤之情,也展現了他對歷史的深邃思考和對人生的曠達態度。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氣韻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被譽為「古今絕唱」。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並稱「三蘇」。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