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縣永寧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志丹縣永寧山,又名大石樓山,位於陝西省志丹縣永寧鎮,逶迤洛河,環繞其側,海拔1312米,東西走向,長2.2公里,寬1.5公里,全為紅砂石質,氣勢雄偉峭崖絕壁,因其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宋代就被開闢為防範古寨。[1]
古寨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雄居突兀的山頂,中層微向傾十分陡峻,下層通洛河供汲飲,可容千人,後世憑其天險為屏障,建古寨以避戰亂,土著者認為「永遠安寧」,便又稱為永寧山。
中文名:永寧山
地理位置:陝西省志丹縣永寧鎮
險要之山
永寧山,位於陝西省志丹縣永寧鎮永寧村,距志丹縣城南28公里。因其兀然聳立似一座通天塔,因此被古人稱為石樓台山寨。故寨西臨洛河,建於石樓台山巔,北臨小石樓台山,地勢險要,為形勝之地。
清嘉慶本《延安府志》卷九載:「石樓台山,縣城西南七十里。在洛水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絕,下臨重淵,土人築寨於此。又於崖際鑿石窯居之。北為小石樓,南為大石樓。」故寨平面略呈方形,寨牆殘高3米至6米。永寧山海拔1312米,東西走向,長2.2公里,寬1.5公里。山勢高大險峻,岩石裸露暴突,呈褚紅色,從遠處看,像一座銹跡斑斑的古鐘立於洛河邊上。
洛河環繞山的東、西、南三面,山樑向洛河突起一山嘴,巍然獨立,峭崖絕壁,宋代在此地建有防犯古寨。據《保安縣誌》載,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質為石,酷似樓,上鑿有台,而得名「石樓台」。後世憑其天險為屏障,建古寨以避戰亂,土著者認為「永遠安寧」,便又稱為永寧山。故寨西側山崖上摩崖題刻「洛上奇峰」4個大字,楷體,字徑1.5米,系保安縣縣長賀耀斌所題,紀年為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八月。當時保安縣署曾駐此寨。1986年12月20日,永寧山被志丹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西至洛河東岸,其餘3面均由寨牆牆基向外延伸30米。
志丹歷代都是邊關要地。古時為躲避戰亂,永寧山下的居民登上山頂,用繩索將人吊於半空在山上鑿出一些石窯,俗稱窨子,用來躲避戰亂。據說進入那些窨子的原始方法是,首先用長繩將人從山頂上吊到洞口進入,山頂的人再下到山腳,再由那些進洞的人放出繩索從下面拉上去。洞裡的人將長繩收進洞中,別人便無法進洞。到宋朝時,山上鑿的石室、石窯、石洞已達100多間(孔),約可容納千餘人居住生活。石洞分為上下三層。每一層成為一個獨立的山寨,山寨與山寨之間由石橋連通,山寨與地面僅靠南邊斷崖上搭的天橋相連。當敵人來犯時,拆掉天橋,敵人便無法到達山寨。此寨易守難攻,威名遠播。第一層山寨地勢最高,古時山寨的瞭望哨與炮塔就設在這裡。第二層山寨的石壁向里凹,一孔孔石窯錯落有致,彼此相通。底層山寨洞室密集,寨中有水井直通到洛河中。山寨外面峭崖陡壁,崖高數丈,潭水深不見底。古代因連年戰爭,土匪四起,為躲避戰亂匪患,曾有幾百戶上千人到山寨落腳。據史書記載,宋朝時山寨已經形成上下三層,有大小窯洞數十孔,大者可容百十人,小者僅容一二人,彼此相通,飲食、入廁、住宅、圈舍井然有序。三層各自為寨,寨與寨靠南邊的石橋小道連通。石橋可隨意移動,遇到強敵時拆掉石橋,堅守不出,遇見小股敵人則殺下山去,搶奪馬匹和糧食。
見證歷史
永寧山也是一座見證歷史的山,記錄了陝北革命燎原之火。渭華起義失敗後,劉志丹秘密潛回保安縣。他深知永寧山寨的險要,於1928年在這裡秘密建起了保安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永寧山黨支部,組織民眾抗糧抗稅,要求官府減免稅銀、救濟災民,從此拉開了「鬧紅」的序幕。後來,劉志丹發動群眾,奪得了縣民團團長職務,把民團改造成了共產黨掌握的武裝力量。1930年,他又在永寧山中秘密組織了20多人的隊伍,奇襲甘肅太白鎮民團,繳獲長短槍60餘支、騾馬10多匹,從此劉志丹帶着這支隊伍活動在陝甘邊,攻城克縣,革命勢力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