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秦娥 用太白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秦娥 用太白韻》

作品名稱: 《憶秦娥 用太白韻》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 詞

作 者:李之儀

《憶秦娥 用太白韻》北宋詞人李之儀的詩詞。[1]

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極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四十餘首;《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與李之儀有關的作品二十餘首,特別是在遇赦北歸的一年時間內,蘇軾給李之儀的信箋就達7封。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兄若師。[2]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懷的小詞。

上片寫景:有清溪,霜風,山月,還有在山月下隨風飄動的流雲。一個「咽」字,傳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聲音;用個「洗」字,好象山頭月是被「霜風」有意識地「洗」出來的,這個「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潔。山高月小,霜風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給人以如置空谷,如飲冰泉之感。「霜風」句中,暗藏一個「雲 」字 :無雲則山月自明,無須霜風之「洗 」。換句話說,山月既須霜風「洗」而後出,則月下必有雲遮。這樣上片結句中「雲歸」、「雲別」出現就不顯突兀。迎、送的主語是「山月」,一迎一送,寫出了月下白雲舒捲飄動的生動形象 。「雲歸」、「雲別」兩句 ,又將「霜風」的「風」字暗暗包容句中。

雲歸雲別,烘雲托月,使皎潔的山月,更見皎潔。上片寫景如畫 ,幽靜深美。着一「咽」字,以動襯靜,更覺其靜。

下片 ,詞人觸景生情,懷念帝鄉之感油然而生。

從「凌歊」一詞看,李之儀寫這首詞的時候,蓋在太平州編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築,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並築離宮於此,遺址在今當塗縣西,為當地名勝。李之儀在姑溪時,思想上是苦悶而消極的,且僻居荒隅,遠離朝廷,更見悲苦。但從結句的「 雙闕 」看,詞人仍未忘朝廷。「雙闕」,古代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用的樓,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國事繫於心頭,盼望朝廷下詔起用,故「望斷」云云,即是這種心情的形象反映 。「天際」一詞,暗示了詞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塵絕」則可見詞人的失望與悵惘。

這首詞在詞史上有其特定意義 。詞題明確揭出「用太白韻 」,是為和李白《憶秦娥》而作。李之儀是北宋人,與蘇軾同時代,寫這首詞的時候,也不過是崇寧三年(1104)前後,這首和詞,全依太白《憶秦娥》韻,可見當時這首詞已流傳比較普遍,可證其作者是李太白。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48~1117後)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 滄州無棣(今屬山東省無棣縣)人。哲宗元佑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3]

李之儀早年師從於范仲淹之子范純仁。熙寧三年(1070)進士,初授萬全縣令,後到鄜延軍任職。元豐六年(1083)春回京。時高麗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諫大夫楊景略等前去弔唁。楊素聞李之儀清節賢名,才華橫溢,遂奏請之儀同行,作為書狀。出使途中,路過山東長清縣孝堂山漢石祠時,曾題字於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書,共五行,現刻字尚存。這是他在山東留下的僅有的遺蹟。[4]

哲宗元佑初(1086)范純仁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之儀遂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不久,又為原州(今屬甘肅)通判。與蘇軾,黃庭堅,秦觀交往甚密。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調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

徽宗崇寧初(1102),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李之儀《與祝提舉無黨》說:"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喪子婦,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脫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繼見舍。第四年初,則癬瘡被體,已而寒疾為苦。" 後遇赦復官,授朝議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稱鵝溪)為緣,自名"姑溪居士",卒後葬於當塗藏雲山致雨峰。

視頻

康震老師幽默點評李之儀的《卜算子》,妙語連珠,跟說評書似的

..

無棣有個著名詞人—李之儀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