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秦娥·詠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秦娥·詠桐》

作品名稱: 《憶秦娥·詠桐》

創作年代: 宋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李清照

《憶秦娥·詠桐》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詩詞。 憶秦娥·詠桐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1]

關於此詞的所作之時,有以為作於作者南渡之前,有以為作於作者南渡之後;關於此詞的所作之意,有以為作者悼亡亡夫之詞,有以為作者相思其夫之詞,皆是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於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2]

詩詞正文

鑑賞

此詞,寫作者登閣眺望及孤寂之感。心與物融,情與景合。兩個「又還」,加重了淒涼哀郁的色彩,加深了主題的表達。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的陡然,從而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濛濛的薄霧籠罩着。「煙光薄」的淒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塗在讀者的心上。

「煙光」三句,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平坦的原野上歸飛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中迴蕩,猶覺黯然神傷。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寫黃昏的景象,使畫面產生了動感。上片寫女主人在高閣上眺望所見。由人及物。

換頭,「斷香殘酒情懷惡」,轉由物及人,寫室內的環境和女主人情懷的惡劣。室內熏爐里的香料已經燒盡,不再續添,仍然沒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愁緒依然未減。「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陣陣襲來,梧桐樹的葉子隨之飄落。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慘氣氛。

下片,寫女主人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結句用兩個「梧桐落」,渲染了淒涼的氣氛,襯託了女主人悲愴的心境。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由梧桐葉落,而知天下秋聲。劉熙載《藝概》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排遣一下心中的繾綣離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傷的秋色。江山凌肅,花木飄落,不僅不會消愁,反而會更增悲哀。於是,還要繼續在屋內悶坐,形影相弔,一片死寂。至此,她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也便躍然紙上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於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細繹全詞,畫面是那樣慘澹、蕭颯,情感又是那樣凝重、沉痛,與作者早期那些抒寫相思之情的哀婉卻不失明麗的詞作有着不同的韻味,因而視之為後期的作品,或許並無武斷之嫌。

作者簡介

李清照[3](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4]

視頻

書香才女百家講壇:一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如夢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