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故人·燭影搖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故人·燭影搖紅是北宋詞人王詵(shēn)的詞作。此詞寫宴別,上片寫宴會上的情景。下片寫別後相思,海棠開後,無人共賞,雙燕來時,庭院寂然,時值黃昏,更覺淒涼。全詞工麗婉曲,新穎別致。[1]

  • 作品名稱 ;憶故人·燭影搖紅
  • 創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處 ;《王晉卿詞
  • 文學體裁 ;詞
  • 作   者 :王詵
  • 詞牌名 :憶故人

作品原文

憶故人1

燭影搖紅,向夜闌2,乍酒醒、心情懶。尊前3誰為唱《陽關》4,離恨天涯遠。[2]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憶故人:詞牌名。王詞原為小令,或名《憶故人》。五十字,前片二仄韻,後片三仄韻。周作演為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九十六字,前後片各五仄韻。後為「燭影搖紅」。

夜闌:夜深。

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陽關:即《陽關曲》。王維詩:「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曲《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引申譜曲,增添詞句,抒寫離情別緒。因曲分三段,原詩三反,故稱「三疊」。[3]

白話譯文

夜闌人靜,我從沉醉中醒來,獨自對着微微搖動的燭光,黯然神傷。我不禁回憶昨夜在送別的酒席上,我為他唱起的《陽關三疊》。而現在,他已離我遠去,讓我的離愁別恨追隨他直到天涯。

我深感無奈,往日歡愉已煙消雲散。清晨起來,我憑欄遠眺,不見他的蹤跡。一陣東風吹來,我不由悲從中來,淚如潮湧。就這樣痴痴凝望。不知不覺已黃昏,海棠花已謝,燕子正歸巢。夕陽下,庭院更顯淒清寂寞。

創作背景

按照常例,抒情詞的主人公往往是詞人自己,可是在唐宋中也有很多事代言體。宋詞為應歌而作,而歌者多為女性。為了使演唱逼真,所以在詞中不少詞人往往以女性的角度去寫景、狀物、抒情。這首詞中便是詞人王詵以一個女子的角度寫對故人的憶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名相仿佛,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痴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全詞深情譴綣,感人至深。全詞工麗婉曲,深情繾綣,宛如出自一個失戀者之口。

首四句寫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時的情景。「燭影搖紅」,寫的是夜間洞房深處的靜態:當時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女主人公剛剛酒醒,睜開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內,只覺得空蕩蕩的、靜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蠟燭搖着紅色的光焰。「長」字狀靜定空氣中之麝煙,似目前:「搖」字形容微風中之燭光,亦分明可睹。後來湯顯祖《牡丹亭》燭影搖紅,意趣盎然引人遐想。「向夜闌」,是說臨近天曉。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三說:「向,猶臨也。」「夜闌」,是說夜將殘盡。更深夜闌之際,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着一「懶」字,寫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雖未言「憶」,而回憶之意已隱然逗出。「尊前」二句,才開始落到憶字上。這裡的倒敘不是平鋪直敘地回憶,而是人物抒情時將往事自然而然地帶出來,這樣就比客觀地描述要生動得多,感人得多。「尊前誰為唱《陽關》」,說的是餞別故人之時,她無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別之歌。至此,可知她的「酒醒」乃是餞別時喝醉了的,前呼後應,針腳綿密。「誰為」二字,飽含着幽怨。她雖然唱了《陽關》,但又是懊悔,又是怨恨,充滿了自怨自艾的情緒,至於為何,又不點透,這樣此句便更含蓄蘊藉,耐人尋味。「離恨天涯遠」,蟬聯上句,意境又進一步拓開。大凡詞中寫離情的,常常說「魂夢繞天涯」,此處女主人公本睡中,卻直接用了「離恨」,這就避免了落套。此詞不主故常,剗盡華藻,直抒胸臆,純以情語見長。離恨遠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緒也跟蹤故人而去,其情之深摯,露於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個典故,暗示幽會之後,故人音訊杳然。宋玉《高唐賦序》云:「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暗示楚懷王夢遇巫山神女(神話中的天帝之女),「雲沉雨散」,暗示歡會結束,彼此分離。而冠以「無奈」二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似乎可以聽到這名不幸的女子的嘆息聲。

以下幾句時間跨度較大,即從夜闌酒醒,到這時的倚闌遠眺,再到黃昏時的庭院。這長長的過程中,她幾乎無時無刻不思量。此詞意境空靈幽麗。黃庭堅云:「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詞林紀事》卷五引)以這段評語來衡量此詞,也頗為恰切。從這幾句,可以想見女主人公斜倚闌干,凝神遠望的神態。她那雙盈盈淚眼飽含着離情別緒,飽含着怨恨和憂思。「東風」二字,勾勒出她特定的氛圍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獨具,頗有韻味。

詞最後以景語作結。「海棠開後」,是說花落春殘,象徵女子的芳華易逝,境已慘矣:「燕子來時」,是以歸燕反襯故人之未歸,激發和增添女子之離思,情更悽然。此處化用晏殊《破陣子》之「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把「梨花」易為「海棠」,並壓縮為一聯四言偶句,以更為凝鍊的詞筆表現人物的傷春之感和念遠之情。這兩個並列的句子一寫花,一寫鳥,原為兩景,接着「黃昏庭院」一句,便把兩景融合一個統一的意境中,自然渾成,思致渺遠,真可謂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名家點評

黃山谷《宋詞通論》云:晉卿樂府,清麗幽遠,工在江南諸賢季孟之間。

吳曾《能改齋漫錄》:都尉憶故人作,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丰容宛轉為憾。遂令大晟府別撰腔。周美成增益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雲。

作者簡介

王詵(?-?) 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後徙開封(今屬河南)。熙寧二年(1069)娶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元豐二年,因受蘇軾牽聯貶官,落附馬都尉。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安置。元佑元年(1086)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卒,贈昭化軍節度使,諡榮安。能書畫屬文,工於棋。其詞音調諧美,語言清麗,情致纏綿。趙萬里輯有《王晉卿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