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掮杆吊水澆農田(劉德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掮杆吊水澆農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憶掮杆吊水澆農田》中國當代作家劉德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憶掮杆吊水澆農田

上世紀中葉,中國農民千方百計搞農業生產,目的就是能夠吃飽肚子,少忍飢受餓。記得我於1961年初冬輟學後,就直接參與了生產自救逃荒去內蒙。我跟着我的一個表哥不帶一分錢,不帶粒糧,赤手空拳上了路。一早動身,表兄弟倆步行走到蟒蓋兔二層圪台堂兄家吃了一頓黑豆糝子和菜飯,稍事休息便動身。

太陽下山了,我倆還在向北行進。半夜好像是走在一個叫旦合廟的旁邊。表哥說這裡離廟不太遠,有塊土豆地,好像是蒙人種的地。咱只能用手摸上幾顆土豆走在偏遠點的地方燒得吃上幾顆土豆填飽肚子再說吧!我倆便小心翼翼進入土豆地里伸手邊挖邊摸每人弄到五顆生土豆,每人一隻手握着兩三顆土豆走出土豆地。大約走了5里路後,表哥說咱用火點着柴火燒得吃這幾顆土豆吧!我們把土豆放下,動手揀乾柴。那裡是個大沙蒿林,干沙蒿很好找,剛一會兒,每人就揀好一小抱。兩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燒火烤吃土豆了。表哥用一把軟點的乾柴,一划火柴就燃着了。燒了一會兒,見有了過火渣灰後就把土豆埋進去。約半個多鐘頭,用沙柳棍子往開一拔,拔出來兩顆後,表哥說:能吃了,吃罷。我倆就一人先抓了一顆吹了幾口灰土,在鞋底上嗑了幾下,沒灰塵了,便用口啃吃。嗬!好香噢!把幾個土豆幾口就吃光了,覺得還想吃,可是再沒有了。表哥說:「咱就在這睡吧,把拿的爛皮襖蓋在身上,小心着涼。」我往倒一睡,就睡着了。約睡了一個多鐘頭的時間,表哥把我叫醒說,走吧,表弟!這地方埋的墳多,他睡着睡着覺得害怕。這離哦塄賈得害徐姐家不遠,咱們趕緊走吧!我一聽說到姐姐家就來了精神。走,那咱快走吧!這樣表兄弟倆趕天亮正好到了徐姐家。姐姐看到我們後喜出望外,不讓走。住了一天,吃了一頓軟米糕。給我倆裝了兩碗炒米頂路上口糧,打發我倆上路了。

那年秋天,我們邊走親戚邊揀糧,挘草籽,每人還挘得一石多棉蓬,揀的一斗多糜子,一口袋土豆,給家裡還頂了大事,搭救了各自全家人。

生產自救,逃荒要飯,都不是個辦法,要解決吃飽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當時還都留自留地,集體有集體解決的辦法,每家每戶的自留地就靠你自己設法解決啦。我跟老父親商量如何辦?父親也沒想出個辦法。我說,我們這地方,一是要挖壕排澇,二還要挖井抗旱。要防止天旱,就要挖井找水,有了水就不怕它天旱啦!現在就先考慮給咱留下的這點自留地在哪地方挖井,怎麼能把水提上田地里?田地怎麼整理成有水道,有畦棱。種上莊稼能放進水灌溉,保證有水份供給莊稼能正常生長就好了。

我們這地方 ,下挖三、五尺深就有水了,都是沙灘平地。稍不平整的,我們在耕種前就平整平整修,整好水道和挘就畦棱。我們種的地大部分是排子地,一排子長短大部分是五六十步,寬窄大部分是四至六步。排子地這頭挖一坑槽井,那頭再挖一坑槽井,兩頭往當中提水澆灌就方便了。順排子地當中開一條流水溝,要在哪畦放水就把那畦流水溝堵住,朝要澆灌的那畦把畦棱刨開,讓水往進流。流得莊稼都着上水了就把放開的畦棱用土堵住,再澆下一畦。這樣地整好了,坑槽井挖好了,水怎樣往地里提?我就利用學過的槓桿原理。設計出掮杆吊水的辦法。

在坑槽井靠田地的那地方,先用木棒立起兩個三腳架,中間留下二三尺的空間,三腳架固定住不能動,留下的二三尺橫放一根較粗較硬的橫木,橫木中間用較粗的鐵絲擰得固定住。用頭號元釘擰成一個S鈎,鈎的一頭鈎插進橫木中間的鐵圈裡,另一頭的鈎就要和吊杆鈎在一起。吊杆約一丈長,粗頭要插在拽㞘石的洞內,加緊不能讓掉下來。讓出來二三尺的地方亦用較粗的鐵絲擰得固定住使S鈎的另一頭能鈎住朝三腳架中間橫木上鐵絲圈內。吊杆的另一頭頂尖上向下吊一根四五尺長的吊水杆,吊水杆下方把水桶吊住。這樣就組成了一套掮杆。

掮杆吊水時得有人操作,這就得有人站的地方,也可以叫做澆水工作檯。工作檯要吊水人站上去,胳膊要伸甩,將吊上來的水倒進出水槽內使水流進田地。

那時,我搞成掮杆吊水澆農田辦法後,全村人都學我。一傳十,十傳百,不到半月,全村人基本都這樣做了。每天晚上在夜深人靜時,你立耳細聽,這裡有打水聲,那裡有倒水聲,東一聲,西一聲,南一聲,北一聲,夜空好熱鬧。

頭一二年,每家每戶在自留地上都種上了白菜,除了自己每年秋天淹三五瓮自己種的大白菜還向外出售一部分,能吃得下苦的還把玉米地也修成水澆地。會動腦子的還把玉米地按行株距弄成水澆地,獲得了好收成。

我和隊干們開始謀劃集體地也大挖馬槽井,有的把馬槽開挖得有半里長。馬槽井靠田地頭,用沙柳編成井桶,安放好後,用泥土圍壘起來,能安放畜力水車或幾個人轉圈推拉的水車澆灌農田。進入1970年代後就用上了水泵電機。現在水澆地就我們那地方而言,都是打得多管井用吸水泵。水泵,電機成一體,一拉電閘或按一下電鈕水就嘩嘩進農田了。

近二年農業機械化,就澆農田來說,有不少成片耕作的農業大戶已經用上噴灌或滴灌技術了。社會進步真快!科技真先進!正如最近放的一個脫貧攻堅電視紀錄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記錄了全國脫貧攻堅的英雄們。當前中國人民已進入新時代,正開啟新征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向更加燦爛的明天。[1]

作者簡介

劉德功,筆名麒麟,男,1945年生,陝西省神木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