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肺復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心肺復甦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心肺復甦(急救技術)一般指心肺復甦術

心肺復甦術,簡稱CPR,是針對驟停的心臟和呼吸採取的救命技術。是為了恢復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環。

相關法規

2020年8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將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疾病簡介

心搏驟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預計的情況和時間內心臟突然停止搏動,從而導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環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組織細胞嚴重缺血、缺氧和代謝障礙,如不及時搶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驟停不同於任何慢性病終末期的心臟停搏,若及時採取正確有效的復甦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並得到康復。

心搏驟停一旦發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甦,4~6min後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搏驟停後的心肺復甦(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須在現場立即進行,為進一步搶救直至挽回心搏驟停傷病員的生命而贏得最寶貴的時間。

由美國心臟學會(AHA)和其它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復甦學會制訂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國際心肺復甦指南」對指導和規範在全球範圍內的心肺復甦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2020年美國心臟學會(AHA)和國際復甦聯盟(ILCOR)發布最新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鏈改為六個鏈環來表達實施緊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

發病原因

心搏驟停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心搏驟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驟停

疾病分類

心搏驟停時,心臟雖然喪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並非心電和心臟活動完全停止,根據心電圖特徵及心臟活動情況心搏驟停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1、心室顫動:心室肌發生快速而極不規則、不協調的連續顫動。心電圖表現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規則的連續的室顫波,頻率為200-500次/分,這種心搏驟停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80%(圖2)。心室顫動如能立刻給予電除顫,則復甦成功率較高。

2、心室靜止:心室肌完全喪失了收縮活動,呈靜止狀態。心電圖表現呈一直線或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驟停一段時間後(如3~5min)出現。

3、心電-機械分離:此種情況也就是緩慢而無效的心室自主節律。心室肌可斷續出現緩慢而極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縮。心電圖表現為間斷出現並逐步增寬的QRS波群,頻率多為20-30次/分以下。由於心臟無有效泵血功能,聽診無心音,周圍動脈也觸及不到搏動。此型多為嚴重心肌損傷的後果,最後以心室靜止告終,復甦較困難。

心搏驟停的以上3種心電圖類型及其心臟活動情況雖各有特點,但心臟喪失有效泵血功能導致循環驟停是共同的結果。全身組織急性缺血、缺氧時,機體交感腎上腺系統活動增強,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及相關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縮,以保證腦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導致無氧代謝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謝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對器官的損害,以大腦最為嚴重,隨着腦血流量的急驟下降,腦神經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迅速降低,細胞不能保持膜內外離子梯度,加上乳酸鹽積聚,細胞水腫和酸中毒,進而細胞代謝停止,細胞變性及溶酶體酶釋放而導致腦等組織細胞的不可逆損害。缺氧對心臟的影響可由於兒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統自律性增高,室顫閾降低;嚴重缺氧導致心肌超微結構受損而發生不可逆損傷。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肝小葉中心性壞死等臟器損傷和功能障礙或衰竭等併發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