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理脫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心理脫離

心理脫離,也被譯為心理解脫,是恢復體驗的一個維度,恢復體驗是指員工從職業應激中恢復的心理過程, 除了心理脫離,還包含放鬆體驗、 掌握體驗與控制體驗,共四個維度,其中心理脫離被認為是恢復體驗核心維度[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心裡脫離 [2]


外文名 Psychology detachment

一、概念內涵

心理脫離1.jpg

"脫離"是1998年由Etzion在一篇有關工作壓力與壓力恢復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並將其定義為" 遠離工作情境之後的個體感覺"。然而人們逐漸認識到, 身體上的時空轉移雖然對脫離很重要, 但並不能成為脫離的全部, 脫離還需要人們在心理層面從工作中抽離出來。為了突出脫離的心理層面,Sonnentag和 Bayer(2005) 建議使用" 心理脫離" 這一概念, 強調從工作中獲得脫離不僅需要個體在時空上離開工作場所, 而且需要個體暫時停止與工作有關的思考。Sonnentag和 Fritz(2007) 補充認為, 心理脫離意味着人們的非工作時間不被工作相關任務所占據, 比如接聽工作電話或者參與工作活動。總之, 心理脫離是一種" 斷開" 模式, 它需要人們在身心兩方面都暫時遠離工作, 從消耗個體心理資源的工作相關思考中解脫出來。缺乏心理脫離意味着個體持續體驗着工作中的壓力事件, 這將引發睡眠問題, 加劇情緒衰竭, 損害工作表現,引發工作-非工作

角色衝突, 並最終降低幸福感。

二、理論基礎

心理脫離的 理 論 基 礎 來 自 於 努 力-恢 復 模 型。該模型以生理學相關理論為基礎, 聚焦於員工面臨的工作要求和需要付出的努力, 認為個體必須付出努力以應對工作要求( 涉及角色模糊、 角色衝突、 時間壓力、 過重的工作負擔和緊張的工作氣氛等), 而努力的付出會消耗個體資源, 使個體產生適應性生理反應( 即工作負荷反應, 如心率加快、 血壓升高、 疲勞等)。短期的休息可以幫助身心系統恢復到基準狀態, 在休息的過程中, 工作要求不再對個體的功能系統產生影響, 員工的工作負荷反應會逐漸減少並最終消失。

然而, 如果身心系統在承擔工作要求之後沒有得到充足的恢復, 而是在回歸到基準水平之前再次被

心理脫離2.jpg

激活, 那么正常的努力-恢復過程就會受到阻礙, 個體的身心就不能恢復到最佳狀態。處於這種非最佳

狀態的員工必須在後續的工作中付出額外的努力來完成任務, 這會增加其工作負荷反應的強度, 進而導

致更高水平恢復需求的產生。長期來看, 恢復不足會導致慢性心率加快、 高血壓、 慢性疲勞綜合徵、 失眠

等健康問題。

根據努力-恢復模型, 心理脫離對於恢復過程是有幫助的, 因為心理脫離意味着個體不再需要付出

心理脫離3.jpg

努力去應對工作要求, 工作期間被喚醒的功能系統得到了休息, 身心資源得到了恢復。經過一定時間的

心理脫離, 個體的身心恢復到最佳狀態, 能以更高的效率應對下一次工作挑戰。反之, 如果個體在需要

進行恢復時仍舊處於工作狀態或者反覆思考工作相關事宜, 個體的功能系統或身心資源就持續接受着

挑戰, 充分的恢復也就無法實現。

三、測量方式

心理脫離的測量主要藉助問卷法。Etzion(1998) 最先採用的是一個六條目的量表,相關條目包括" 工作與回家後活動的相似性"、" 在假期通過手機等方式處理工作事務的次數"" 在工作期間思考回家後的工作"等。Sonnentag和 Bayer(2005)在測量心理脫離時區分了五類活動( 工作相關活動、 家務和照顧孩子、 低付出活動、 社交活動、 體育活動), 被試需要報告花費在每一類活動上的時間並且在有關心理脫離的三個條目上進行李克特五點評分。

然而, 目前測量心理脫離時使用最廣泛的當屬Sonnentag和 Fritz(2007) 開發的恢復體驗量表。該量表共有四個有關心理脫離的條目, 分別為" 我能忘記與工作相關的事情"" 我根本不考慮工作的事情"" 我能讓自己與工作保持距離"" 我想在工作中休息一下"。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脫離情況對這些條目進行李克特五點評分, 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脫離程度越高。部分研究者也會根據研究的具體內容對該量表進行改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