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欽縣第一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德欽縣第一小學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昇平鎮巨水村民小組,目前處於開業狀態,經營範圍包括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1]發展。

校園資訊

雲南德欽見聞:從「囊螢夜讀」到「海上日出」

臨近春節和藏曆新年,雲南迪慶11歲的藏族男孩多傑撥通母親電話,希望在大理打工的媽媽早日回家團聚。為讓媽媽放心自己的課業,多傑大聲背誦課文《囊螢夜讀》。

多傑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寒假裡,德欽縣第一小學的校園空空蕩蕩,但校長江初還在,正籌劃着新學期教學計劃。

「如今辦學條件優渥,學生們難以體會車胤求學之艱苦。」江初作為在迪慶土生土長的藏族,深知在高原山區「囊螢夜讀」的滋味。

1972年,江初出生在德欽縣燕門鄉石底村,這裡是德欽縣海拔最低點,與最高點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距離僅數十公里,海拔落差達4900米。

德欽縣位於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境內雪山縱列、峽谷深切,村落與房舍如氂牛般散落峭壁之上。

江初10歲才上小學,就讀離家最「近」的石底村小學,「走3公里山路」。整個小學時光都在不停換學校,「一二年級在石底村小、三四年級在石底村完小、五六年級在燕門鄉中心完小,離家越來越遠」。

那時的石底村小學只有10名學生,只能分階段向村委會和鄉鎮小學集中。孩子們受不住奔波之苦,紛紛逃課或輟學,唯有江初如「囊螢夜讀」的車胤般堅持了下來。

1996年,江初從迪慶州師範學校畢業,回到家鄉石底村完小任教,教室仍是四壁破洞,泥巴地板坑坑窪窪,屋頂夏天漏雨冬天滲雪,黑板是拿三塊木板拼接起來。

「全校就20名學生,2位老師,我語文、數學、體育、音樂……什麼都要教。不懂音樂,一到音樂課就拿出錄音機放歌,讓學生跟着唱。」回憶起那段歲月,江初感嘆高原山區教學條件艱苦。

為改變困境,2012年起,德欽縣開展集中規模辦學,落實15年公費教育政策。當地農牧民子女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學費)免費教育。

有過親身經歷,江初更能理解這一辦學教育模式。「把此前分散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大幅改善了校舍硬件條件,也能留住老師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是,既保障了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也在均衡教育中起到巨大作用,有效降低輟學率。」

集中規模辦學後,德欽縣第一小學有了充裕的資金,陸續建設多媒體教室[2]、籃球場、足球場、射箭館、計算機室、舞蹈教室、美術教室、實驗室等設施,接納周邊多個鄉鎮的學生,現有學生960多名。

如今,學生開學後在校園學習生活,寒暑假回家,許多家長得以外出工作掙錢。學校每兩個月舉行開放日,邀請家長到校參觀和陪伴孩子。

多傑自從上小學後,父母便放心地外出打工賺錢。寒暑假,母親開着汽車把他接回家,交給奶奶照顧。

相對於部分農牧民家庭的傳統飲食習慣,學校里日常供應肉蛋奶、蔬菜、水果,營養更為豐富均衡。為了讓學生們在學校生活開心快樂,德欽縣第一小學開設了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射箭、弦子、書法、繪畫等20個興趣班。

多傑從二年級進入弦子興趣班,兩年的時間學會了數支弦子樂曲。

在德欽縣,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婚慶嫁娶,只要是人們歡樂相聚的地方,都少不了藏族弦子樂曲和歌舞。德欽縣第一小學為了讓學生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特別聘請民間藝人自2013年起進入弦子興趣班教學。

多年來,這些小小弦子手,一批批赴北京、上海、廣州參賽。2019年憑《梅里扶音》到新加坡參加金獅杯大賽,榮獲金獎。

「太陽像負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後,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等媽媽春節回家,我想給她背誦我最喜愛的課文《海上日出》。」多傑想藉此告訴媽媽,他想像之前的學長們一樣,拉着弦子到沿海城市比賽,親眼看看「海上日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