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德平鎮隸屬山東省德州市,是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北部的文化、教育、醫療中心。先後榮獲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國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德平鎮位於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北部,居山東省的臨邑、陵縣、寧津、樂陵、商河五縣市交界處。總面積144.32平方公里。省道315線貫穿全境,是南到山東省會濟南,北通平津,東進山東濱州,西達山東德州的重要交通樞紐。中的丈八古佛為國家二級保護文物,曹冢漢代古墓為德州市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其德平大鞅歌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州德平米窩頭、德平熏雞為山東省德州市名小吃。
山東德州德平遠古分封,先秦立制,東漢設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58年9月,區劃調整,臨邑縣劃為11個鄉鎮,原鹼李鄉、滿家鄉併入德平鎮。2000年5月8日,鄉鎮機構改革實施。全縣20個鄉鎮歸併為7鎮3鄉,鹼李、滿家兩鄉併入德平鎮。
2018年9月,德平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1]
簡介
山東省德州市德平鎮坐落在美麗的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原山東省德平縣城,位於德州市臨邑縣縣城北35公里,居山東省的樂陵、寧津、陵縣、商河、臨邑五縣市交界處。全鎮轄133個行政村,總面積144.23平方公里,總人口6.04萬。縱貫全境的省道315線、邢德路、臨鹼路是南到山東濟南、北通平津、東進山東濱州、西達山東德州的交通樞紐。
山東德州德平遠古分封、先秦立制、東漢設縣,是延續兩千多年、歷史悠久的縣城駐地。三國時期文學家禰衡,唐朝詩人孟郊,明朝書法傑才郭諶,柱國名臣葛守禮,歌唱家朱明瑛均,宋朝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禰衡井、曹冢古墓、白麟書院、龍泉寺丈八佛等名勝古蹟聞名遐邇。
商貿興城,文化興業,產業富民」的總體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和發揮德平地理、交通、商貿、文化、傳統、民俗等六大優勢,大力弘揚「團結一心,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富民強鎮」的德平精神,全力建設文明、富強、和諧新德平,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猛,綜合實力日趨提高。
城鎮化進程日新月異。不斷加大小城鎮建設投入力度,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優化環境。常住人口3萬人,城區道路形成了「六縱五橫」的交通框架。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通過實施畜牧富民、辣椒種植和綠色山東德州市德平三項工程,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步伐。2005年以來,全鎮新發展養殖規模超千頭的養豬小區10處,超200頭的45處,存欄量1萬頭的獺兔養殖小區1處,蛋雞養殖小區10處,各類養殖專業村25個,養殖大戶500餘戶;新發展農田林網1萬畝,完成60個村的圍村林建設,新植樹木155萬株,構築起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今天的德州德平,政通人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先後榮獲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國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中心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山東省德州市先進基層黨委等榮譽稱號。[2]
歷史沿革
山東省德州德平遠古分封,先秦立制,東漢設縣。上古時為陸終氏封域。唐虞夏時屬兗州,為有鬲氏封域。殷商時屬青州,西周時屬齊國,為齊太公益封地。戰國時為齊宣王少子通的封地。秦時屬齊郡,漢時屬山東青州平原郡。沿革中有鬲、般、平昌、重平等地名。
東漢因東海郡亦置平昌縣,於是稱此地為西平昌。晉代屬冀州平原國。劉宋時因冀州(北魏所屬)又置安德郡平昌(去西字),開始分置鬲地,屬齊州東平原郡。又置安德、般,屬青州樂安郡。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將鬲、重平併入平昌,改屬渤海郡。孝明帝熙平年間,改屬樂陵郡。東魏孝靜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又改為平昌,屬安德郡。
北齊時為安德郡西平昌(復加西字)。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詔令并州縣,仍將鬲與重平併入平昌地。隋初為平昌(復去西字為德州所屬),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改德州為平原郡,仍以安德、平昌二縣屬之。
唐朝此地屬河北道德州平原郡。太宗貞觀年間將般縣併入平昌。文宗太和年間此地改屬齊州。後來,又復屬德州平原郡。
五代後唐時期,割安德東北境及平昌地合為一縣,兩地各摘一字,名為德平縣(德平有名自此開始)。
宋朝此地屬河北東路。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德平廢縣為鎮,併入安德縣。哲宗元符初年(公元1098年),復置德平縣,屬德州,全稱山東西路德州德平縣。
元朝為山東東西道德州德平縣。
明朝為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德平縣。
清朝為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德平縣。
民國二年(1913年),裁撤府治,德平改屬東臨道,道治設在聊城。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劃全省為十道,德平又改屬德臨道,道治設在德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治,德平縣隸屬於山東省政府。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德平全縣劃為五區,籌備自治。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德平歸併原有鄉鎮,為每區九鄉一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德平縣改屬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即歸屬第五專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德平縣改屬山東省第十五專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德平建立日偽政權。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底,德平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49年,山東省渤海第二專員公署更名為洛北專員公署,德平縣歸屬山東省洛北公署管轄。
1950年2月,山東省洛北專署撤銷,德平縣改屬山東省德州專署管轄。
1956年4月,撤消德平縣治。原屬德平縣的德平、理合兩個區劃入臨邑縣,臨邑全縣劃為九區兩鎮(城關鎮、德平鎮)81個鄉。
1958年9月,區劃調整,臨邑縣劃為11個鄉鎮,原鹼李鄉、滿家鄉併入德平鎮。
1958年11月,臨邑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德平鎮更名為德平人民公社。
1965年2月,根據省委、地委指示,重新調整區劃,臨邑縣9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0個人民公社。德平人民公社劃分為德平、鹼李和滿家三個人民公社。1984年,機構改革,實行政社分開,全縣20個人民公社改建為3鎮17鄉,德平人民公社改為德平鎮,鹼李、滿家兩個人民公社改為鹼李鄉、滿家鄉。
2000年5月8日,鄉鎮機構改革實施。全縣20個鄉鎮歸併為7鎮3鄉,鹼李、滿家兩鄉併入德平鎮。[3]
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要求,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實施了村容環境整治,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先後發動黨員幹部群眾5000餘人次,清理垃圾9萬方,治理髒、亂、差1514處,栽植綠化苗木5000餘株,使43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初步達到了「庭院淨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的標準。實施了沼氣入戶工程,結合改廚、改圈、改廁,完成了林寨、三里莊、陳集等村沼氣池建設,257戶農民用上了清潔衛生的新能源。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採取向上級爭取一塊,群眾自籌一塊,駐村工作組幫扶一塊,在外創業人員貢獻一塊「四個一塊」的辦法,不斷拓寬籌資渠道,並根據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有序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實施了文化建設工程,立足於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提升村民文明程度,林寨、萬家、孫廟等22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先後實施群眾文化大院建設工程,黨員活動室、圖書室、籃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六股路、大鮑、陳集等村組建了新農村建設文藝宣傳隊,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鞅歌、快板等形式,將「八榮八恥」、「二十字方針」等內容,宣傳到家家戶戶,營造了「人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經濟狀況
德平鎮在歷屆黨委政府和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猛,綜合實力日趨增強。先後獲得「山東省小城鎮建設中心鎮」、「山東省文化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德州市「先進基層黨委」等多項榮譽稱號。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組建以來,全鎮以「以人為本、解放思想、務實苦幹、加快發展」為指導思想,按照「工業立鎮、商貿興鎮、文化強鎮、產業富鎮」的發展思路,充分挖掘和發揮德平優勢,全力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新德平。2007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90元。德平鎮先後被命名為「第二批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省級文明鎮」,被德州市評選為「信訪工作『三無』鄉鎮」「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創建全市平安民族村(居)模範集體」、「全市示範鄉鎮街道工會工作競賽優勝單位」、「全市鄉鎮(街道辦事處)人大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農業發展
德平土地肥沃,雨熱同季,光熱充足,農業發達。鎮黨委政府按照「一牧、二菜、三林業」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大力實施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綠色林業三大工程。全鎮新發展養殖規模超千頭的養豬小區10處、超200頭的45處,蛋雞養殖小區10處,各類養殖專業村25個,養殖大戶500餘戶。實施了綠色通道、河流綠化、農田林網、圍村林等綠化工程,發展農田林網1萬畝、農林間作1.5萬畝,完成了60個村的圍村林建設,新植樹木155萬株,構築起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在充分發揮永興莊、東西鮑村辣椒種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辣椒種植3670畝、高酸蘋果種植基地800畝、小拱棚蔬菜2720畝。全鎮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業一品、一品一特」的新型農業發展格局。
城鎮建設
德平鎮以完善水、電、暖、通訊、服務等基礎設施,提高城鎮建設水準為載體,全力發揮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和老城區的輻射功能,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工程,通油路達到120.7公里。重點發展了農機家電、建築建材、家具、蔬菜、日用百貨、服裝等六大專業市場。1999年聘請德州建築設計研究院對城區實施了詳規,確立了「六縱五橫」的城鎮建設發展規劃,拓寬並硬化了正平大街、龍泉大街、雙泉路等街道。投資300餘萬元,硬化鎮區道路4公里,安裝路燈76盞,新修排水管道4500米,新植冬青、紫葉李等綠化樹木1000餘株,完成了群眾多年盼望的城區集中供水工程,城鎮功能不斷完善。常住人口3萬人,商貿流通輻射半徑達到了30公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商貿重鎮形象更加凸現。
社會事業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從社會老齡化趨勢明顯、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在家留守居多的實際出發,堅持把加強敬老院建設做為倡導尊老敬老,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德平的重要舉措。鎮政府先後投資60餘萬元,為敬老院新建改建房屋58間,對院落進行了重新規劃,對室內室外進行了修葺粉刷,換裝了鋼塑門窗,購置了席夢思床、咖啡桌椅。院內栽植了紫葉李、小葉黃楊等優質花木2000餘株,調劑配備了醫療、保健、體育、娛樂、餐飲服務等人員和設施,使敬老院達到了「管理規範化、服務優質化、設施配套化、庭院花園化」的建設標準。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了鎮中心小學教學樓建設,新建了德平鎮全封閉式實驗小學,教育環境、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高。完善了二院病房樓的配套設施,加快了鎮衛生院的改造,健全鎮、村兩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深入開展了「平安德平」創建活動,建立健全了嚴打整治鬥爭的長效機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確保了百姓安寧、社會安定、投資安全。開展了消夏文藝晚會、群眾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生活,陶治了情操,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
招商環境
德平鎮緊緊圍繞招商引資、民營經濟兩大「天字號」工程,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建有兩條35KV輸電線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鎮區內各建有微波塔,中國網通開通程控電話11000部,互聯網用戶336戶;鎮區內設有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分支機構。另外,還建有大中型商場、醫院、中小學、小康住宅區等。從民營經濟工業園區和德平在外人員回鄉創業園的「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到水、電、道路、通訊等配套設施一體化,充分體現出黨委政府的親商情節。同時,出台了優惠的招商政策及「零收費」、「零缺陷」、「零投訴」等管理服務措施。「栽下梧桐樹,自有鳳來棲」。德平優越的區位、便捷的通訊、豐富的資源、充足的能源,純樸的民風,優惠的政策,已成為中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的寶地,共謀發展的沃土。[4]
特色食品
德平細米窩窩頭是以小米和黃豆為原料加工而成。在製作過程中從選料、加工到蒸製均保留着特有的手法與技巧。製作出的窩窩頭色鮮味美,散爽不膩,香甜適口。其製作工序為:將精米與去皮後的黃豆瓣放至熱炕上炮干去濕,按7:3比例混合,用石磨反覆細碾,去頭攬,過絹籮,磨成極細的油麵備用。並將油麵摻兌適量的新鮮井水反覆調和。攪勻後,做成三兩一個的面劑。左手握面劑,將右手的食、中二指插入其中,自上而下細心挑、壓,製成厚薄一致的桃形窩窩。入鍋後,旺火燒三十分鐘,撤火燜五分鐘,即可出鍋。
說起德平細米窩窩頭的淵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載,德平細米窩窩頭早在清朝,便以其色鮮味美、散爽不膩而譽滿京津。德平細米窩窩頭雖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因為本地仍然保留着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仍是以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經營為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德平細米窩窩頭獲得長足發展。北京、天津、濟南等大中城市陸續出現了德平細米窩窩頭的蹤跡。甚至連一些當地人也打着德平細米窩窩頭的旗號,招攬生意。
旅遊
禰衡公園位於德平鎮正平大街東段路北,坐落在禰衡故里—德平小禰家村原址上。該園投資300萬元,占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禰衡紀念館位於園區中心,為五間九脊斷山式仿明朝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牆壁四周懸掛有禰衡傳世作品《鸚鵡賦》、《魯夫子碑》、《顏子碑》、《吊賈誼文》四篇文章以及後人懷念評吊禰衡的詩詞歌賦。禰衡像安置於禰衡紀念館內,他傲骨臨風而不失其儒雅,狂放不羈而不失其莊重,簡樸練達而不失其豪氣。院內張掛有禰衡生平圖畫及文字說明。禰衡井位於園內東南角,是禰衡當年的生活用水井,井深7米,水質清洌甘醇,距今已有1800餘年,現井筒一米以下仍為原井漢磚。1933年,德平縣長戴章民立碑勒石於禰衡井旁,碑高二米,正面刻有「禰衡故里」四個大字。1933年出版的《山東名勝古蹟大觀》載有該井舊照。2006年2月25日,對該井進行重新淘洗,挖至兩米時,井泉冒水,恰在此時天空霏霏揚揚驟降雨雪,形成了天地相應、陰陽相合的自然景觀,彰顯了千年古井的靈氣。盤滸湖位於園西,湖名源於以《草韻辨體》、《四體千字文》著稱的郭諶。郭諶(公元1488-1578年),明朝詩、書、畫名家、德平郭家村人,郭家村與小禰家原址相鄰,因郭諶號為「盤滸居士」,為紀念一代詩、書、畫名家,故將該湖定名為「盤滸湖」。2006年7月7日,「盤滸湖」修挖正酣,一鏟下去,湖底見水,此時,大雨傾盆而下,恰似銀河落九天,天水注盤滸。
丈八佛文化園
丈八佛文化園座落於德平鎮南2公里處,西側是通往臨邑縣城的省級路,臨邑至德平的6路公交車每15分鐘一趟;北靠德州至樂陵的省級路,從德州至樂陵每半小時一趟公交車,交通十分方便。丈八佛文化園是在光傑集團董事長朱廣傑先生地倡導和帶動下,由鎮政府根據弘揚歷史文化,建設小康型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協助光傑集團建設的。文化園以佛教文化為依託,集休閒、娛樂、文化、藝術、民俗、旅遊於一體,成為龍泉寺佛教聖地的強大支持和輔助烘托。文化園占地面積約300餘畝,園內的設置是以恢復古蹟為主。建有20000多平方米的玉瓶型廣場。廣場中心疊立着15米高的魯北重鎮德平的標誌,景觀氣勢雄偉,四周總體布局配置有序:
西側有蓮花池、釣魚台、漢白玉的橋、休閒長廊、遊艇、兩條休閒路蔓延縱身,路畔配有仿真動物和仿真植物的綠化帶。在路上閒庭信步你就會感受到環境優雅,空氣芳香,雲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一般。坐上遊艇環繞一周,池兩邊的苜蓿花鬱鬱蔥蔥,水中的荷花含苞待放,伸手摘一支蓮蓬,剝一顆蓮子,入口甘甜潤喉。
北側是龍泉寺院。為恢復千年古寺,把佛請回來,作為虔誠佛教徒的朱廣傑先生,發大心禮請高僧釋靜心法師前來主持佛法,造福一方。
東側為世外桃源公寓和農家型四合院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