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微粒 | |
---|---|
微粒,是指極細小的顆粒,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離子等以及它們的組合。例如,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稱為光的微粒說。在臨床醫學中,微粒可造成臨床 危害。[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微粒 [2] 外文名稱 particles
內容 原子、分子、離子以及它們的組合。
有害微粒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眾多學者報告了輸液中微粒的危害,並對微粒在人體內的發病機理作了初步探討。以後幾十年的研究結果一再證實,輸液造成的臨床反應是由於向血管輸注藥液的同時,輸入了有害微粒。
二十世紀的六十到七十年代,微粒造成臨床危害的現象,已被先進國家醫藥界普遍接受。研究人員為其定出正式名稱--不溶性微粒。這些在生產或操作過程中從各種途徑進入藥液的,直徑在2-50微米之間,肉眼看不見、會移動、不能在體內代謝的有害微粒進入血管會導致急性、亞急性、慢性輸液污染病。
對不同的情況來講,輸液不良反應可分為近期和遠期。近期反應是立時可見的,輸液時大量微粒進入血管,一些人會在輸液時或輸液後,出現過敏反應,紅疹、瘙癢、腫脹;有的堵塞微循環發生肌細胞壞死;或出現熱源樣反應;常解釋成藥物刺激而被視為正常現象。遠期反應:過敏症狀在幾天後才出現,也常被認為是其他疾病。還有潛藏在血管里的微粒,使人幾年或幾十年後才出現中風、栓塞等疾病。他們都是輸液污染病。
我們對橡膠微粒、塑料微粒、玻璃碎屑、結晶體、纖維素、毛絮、塵埃微粒、碳黑和中草藥大量的膠體微粒有了較多的認識。還有一些臨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輸液後使患者肢體出現靜脈炎的現象比例相當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產生的輸液反應。
來源
A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微粒:在生產過程中,許多環節都會對藥液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藥製劑,由於提純工藝有限,藥液中存在大量不容性膠體微粒。
B 臨床操作時產生的微粒:插管、排氣等操作可使輸液中的微粒明顯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異物和纖維。儘管在針劑或粉劑生產中,採用隔膜防止橡膠塞與藥液接觸污染,但隔膜被針頭穿刺後,橡膠粒進入藥液的問題仍不能避免。
C 添加藥物產生微粒污染:臨床治療常直接在大輸液中添加藥物,加藥後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劑溶解不完全;由於藥物分子之間發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變;輸液中PH值的變化等都會在藥液中產生新的微粒。
D 環境產生微粒污染: 病房中人走動時會帶起大量塵埃、纖維和細菌,輸液時,這些微粒會通過輸液器的進氣管進入藥液,可使藥液里的微粒增加幾十倍。
E 藥物放置時間和存儲條件產生污染: 藥物的理化性能不同,或粉劑或水針,隨着放置時間的增加,存儲條件的變化,都會產生結晶和沉澱。
F 切割安瓿時產生的微粒:安瓿在熱封口過程中,瓿內形成負壓。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規範,會產生幾十萬個細小玻璃微粒。安瓿斷裂的瞬間,瓿內的負壓把玻璃碎屑吸入藥液。
危害
微粒大於微血管徑時形成微循環障礙
成人毛細血管為6-8微米,嬰兒毛細血管僅為3微米。在兒科,由於嬰幼兒的血管比正常人要細,自身免疫功能也低,微粒對他們的危害和反應也更明顯和嚴重。老年患者、腫瘤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由於通常都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等病變、微粒對其影響比普通患者要嚴重。
輸液微粒引起的遠期反應
不容性微粒在腦、肺、腎、肝、眼等處的小血管內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組織壞死和損傷,稱為梗塞。微粒形成的靜脈血栓影響人們的微循環,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升高和年輕化。(別指望腎臟對血液的清洗能力,我們的一雙腎臟主管清洗血液中的廢物,同時調節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大約50分鐘,它們就把人體內全部的血液清洗一次,每天清洗約1700升血液。它一旦損害,就得用透淅器來代替工作。而我們的腎臟無論如何無法洗掉2微米以上不容性微粒。
當一隻針頭扎進血管,除了藥液,同時進來的還有許許多多雜質,它們都屬於不溶性微粒。隨着血液的肺循環進入體循環里的微循環。給人帶來近期和遠期的傷害難以估量。我們體內的終末動脈,即微動脈是直接受害的一部分。
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微粒可以導致血管內纖維蛋白元沉積,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這種微栓不會變成固定的血栓,但會造成一過性栓塞。又因為機體有一種防疫措施:纖維溶解反應,可以將微栓清理。於是白血球解體,不溶性微粒繼續遊動。
動脈系統的微粒對人體的危害很大
有文獻報告:微粒在體內的潛伏期可達幾十年!它們不能在體內代謝。較大微粒宰相橫的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或組織缺氧,靜脈炎、水腫、肉芽腫,形成腫瘤等種種輸液反應,又常和患者已有的疾病或其它疾病區別不開。因此而被人們忽略。
在人體循環系統中,原本是找不到任何微粒的。我們吃的食物消化後最終都以溶解和載體狀態被吸收,其餘雜質從消化道排出體外。只有在膽道和泌尿系統的酸鹼度不平衡時,會使礦物質產生結晶,形成結石。但結石不會進入循環系統。所以只有輸、注療法才會給我們體內帶來---不溶性微粒。作為一名護士應該了解微粒的形成與危害。
控制指標
藥典法規 年代 微粒控制指標
中國藥典 1996 控制上限:25微米微粒
控制下限:10微米微粒
英國藥典 1998 控制上限:5微米微粒
控制下限:2微米微粒
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我國藥典於微粒的規定僅與美國83版藥典相當。國內採用的輸液過濾介質的孔徑一般在15微米,對直徑6-10微米的截留幾乎沒有作用,輸液不良反應與輸液遠期影響在所難免。當然也有精密藥液輸注裝置,它可將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輸液器上使用纖維素濾膜臨床實驗證明:纖維脫落會產生自污染,吸附作用會使藥效降低。輸液時間越長脫落情況越嚴重,濾過能力也降低。
相關問題
1、什麼是輸液污染病?
是由於輸液時向人體輸入了超標準數量的"不溶性微粒"所致的後果。
2、為什麼合格的無菌藥液仍會出現污染?
研究人員對有關微粒的來源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輸液污染源存在於各個方面,如:生產藥液的過程會產生炭黑微粒等:中草藥製劑中的膠體微粒;臨床操作產生:橡膠微粒、塑料微粒、安瓿開啟時產生的玻璃碎屑微粒;添加藥物(混藥)產生:結晶體微粒,混藥次數和種類越多,微粒出現越多;輸液環境產生:毛屑、塵埃微粒、纖維素等微粒;藥液放置時間和存儲條件不利(如不能有效避光)時產生:結晶體微粒、纖維素微粒;重病人使用的全營養液中的脂肪栓微粒。
3、微粒可以被腎臟交換出人體嗎?
直徑在2微米以下的微粒,才有可能參加與腎交換而排出人體。所以我們不光要控制微粒的數量,還要控制微粒的大小。
4、不溶性微粒引起的血管損害與高血脂症所致動脈硬化有什麼不同?
不溶性微粒所造成的病變在終末動脈居多,一般稱為營養動脈內層增厚纖維化,不屬於高脂血症的大、中動脈的粥樣硬化。
5、怎樣才能做到安全輸液?
嚴格執行無菌、無污染操作規範。注射添加藥物時使用分液斗。嚴格檢查注射製劑的儲存時間、溶解時間、需要避光的藥物應採取避光措施。配藥時藥物種類不可過多,更應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對中草藥注射液,尤其要嚴格把關,不能作為靜脈注射使用的,決不能做輸液用藥。
對於需要反覆多次進行輸液治療以及容易發生輸液反應的科室,例如:手術室、ICU CCU、化療室、嬰幼兒病房,靜脈輸注時應儘量地把好關。在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與高分子物質(不溶性微粒、多醣體)在幾小時或是幾天內促發微循環障礙。注射造影劑、注射脊髓鞘膜麻醉、血液透析時都要採用專用的精密過濾輸注裝置,以確保安全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