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御(拼音:yù)是漢語常用字 。御和它的繁體字﹝以下作"御(繁體)"﹞本是兩個字。"御"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像持策於道中,會駕馭之意。御在典籍中多指駕馭車馬。引申指駕馭車馬的人。御也泛指駕馭一切。

此外,由本義還引申有治理、統治之義,因帝王是離不開車馬的領導者,所以擴充意義至與帝有關的事務。御也是古代六藝之一,指駕車的技術。"御(繁體)"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本義是指御除災殃的一種祭祀,還有防禦、抵抗之義。"御"和"御(繁體)"在古籍中時有通用,"御(繁體)"後來簡化作"御"。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御

拼音; yù

注音; ㄩˋ

平水韻部; 御-去聲六御;御-上聲六語

字級; 一級(2704)

GBK; D3F9

統一碼; 基本區-5FA1

鄭碼; OIIY

五筆; TRHB

部首; 彳

筆畫數; 3+9

造字法; 御-會意或形聲;御-形聲

結構; 合體字;左中右結構

繁體; 御

異體; 衘、䘘、䢩、(其餘見擴展圖冊)

四角碼; 27220

字源解說; "御"字的意思,有兩個大類:一是和駕馭車馬有關,二是與抵禦有關的。其實原來自不同的兩個字。

簡體的"御"是會意字。甲組圖1、3、4都是甲骨文的"御"。有人認為構件A、B像馬策,右部(構件C)像人形,構件D像道路,合起來表示人拿着鞭子在路上駕馭馬和馬車。或認為構件B為"午"的初文,作聲符,構件C像人跪而迎接之形,構件D為道路,迎迓於道中。御字構形尚無定說。甲組圖4的甲骨文,金文下部又或增止(甲組圖5、6),構件B漸變為構件E的形狀。戰國文字(甲組圖8)及《說文解字》小篆(甲組圖9)基本承襲金文的這個形體。隸變後,"午"與下面的"止"合併,字形寫作"御"(甲組圖10-12)。"御"在典籍中多指駕馭車馬。

"御(繁體)"是形聲字。從示,御聲。本義是指御除災殃的一種祭祀。 "御(繁體)"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大多也是當御祭講,也用作抵禦、防禦。卜辭中簡體"御"有時也用作"御祭"。御祭的內容十分廣泛,或乞雨、或御水、或御疾,等等,均為御祭於先祖以求佑護。甲骨文中的"御(繁體)"字作乙組圖1、2,字形從"卩(jié)","卩"像人跪拜祭禱之形,從"午"為聲符(御、午上古音均為疑紐魚部字)。之後增加"示"旁為義符(乙組圖3),使"御(繁體)"變為形聲字。西周時代,由於"午"字演變為構件F的字形,所以"御"字也寫作字符G的字形。秦代文字中"御"字又改從"御"聲。 "御"字是在"⿰午卩"字上追加"辵"旁,是從辵、"⿰午卩"聲的形聲字,所以"御"字所從的基本聲符並未改變。漢代文字中將秦代文字(乙組圖5)所從的(構件H)部分訛變為構件I形。現代文字基本沿襲秦代文字的寫法。[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