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咖啡果到咖啡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從咖啡果到咖啡豆

大多數人對咖啡的了解,是從那顏色、形狀相似又可愛的咖啡豆開始的,但人們看到的只是從表面或是成品,卻忽略了背後的大工程 --咖啡豆並不超市裡賣的水果,不存在成熟了摘下來了就可以賣的可能,咖啡生豆的處理方式,對於咖啡品質的影響往往至關緊要,作為一名咖啡的愛好者,無論如何都該知曉一、二。

從栽植到開花結果

咖啡樹因品種及地區的因素,在外觀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咖啡樹是三年至四年生的作物,

雖然咖啡樹需要灌溉、修剪、除草、施肥、護根。它開的花是白色小花,開花後二天至一週的時間內花就完全凋謝了,咖啡花謝了之後會結出綠色的果實,一直到了咖啡豆由綠轉紅時就開始收成。

當樹齡在 4-5 年時,它會長出第一個果實數量很快達到產量高峰,到了 20-25 年間若予以良好照料就仍會繼續結果。[1]

人們開始是「吃咖啡」

人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喝咖啡,換句話說,是直接把咖啡樹的果實(稱為咖啡櫻桃,因果實大小與顏色都如櫻桃) 吃掉,更精確的說法是吃掉咖啡果肉 (咖啡籽太硬,當然是直接吐掉)。

爾後,衣索比亞戰士為了便於攜帶, 將整顆咖啡櫻桃曬乾,直接嚼食。 而今許多非洲的咖啡產區依然把曬乾的咖啡櫻桃當作零嘴,酸酸脆脆,嘗起來有水果乾的味道,只消在口袋中放一把,精神不濟時嚼個幾顆,快速又方便。

除了乾燥的咖啡櫻桃之外,當時的人還會將咖啡櫻桃搗碎與油脂混合揉成小丸子,或將咖啡葉放入水中煮來喝,或直接嚼食生的咖啡葉,無非是要咖啡的提神醒腦之效(或是迷幻) 。激進派學者認為,引起特洛伊戰爭的海倫王妃為了減輕痛苦而服用的「埃及忘憂藥」(Nepenthe)就是咖啡的始祖,此說之有幾分可信度,因為埃及是最早對咖啡上癮的國家。

處理後能從種子到杯子

咖啡豆的本質是植物的種子。果實在成熟採摘後,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工作,才能從種子到杯子。

種子外層有果皮、果肉、果膠、內果皮與銀皮等構造,而加工處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去除這些外部構造,以取得內部的咖啡種子。

日曬處理

將咖啡果實放在太陽底下曝曬,藉此將果實中的水分曬乾,期間需要持續翻動果實,確保曬得均勻。這個過程大約要持續兩個星期以上(也有使用烘乾機來加速乾燥的),直到果實水分剩餘10%左右時就結束日曬的過程,後續將幹掉的果殼去除,取出咖啡豆就完成了

這是歷史最為悠久的處理法、也最為單純,可以說是最自然的咖啡處理法。然而因為日曬的過程難以完全掌控,會出現曬太久導致咖啡豆乾裂或是果肉腐敗致使發霉等問題。[2]

水洗方式

採用發酵的方式去除果膠層。首先要先將果肉與外果皮先去除掉,之後將脫去外層的果實加水發酵,藉由發酵的過程來分解果膠層。在發酵約三天後,再用清水洗去殘留的雜質,之後風乾並脫去內果皮,即完成處理過程。

水洗法在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清水,除了成本較高外也不適合在缺水的地區進行。此外由於水洗法先去除了外層果皮及果肉,避免了因果實發霉產生的變質。

蜜處理法

是在日曬的過程中,增添一個去除外果皮及果肉的手續。先將外層的果肉去除後,將含有果膠層、內果皮的咖啡豆曝曬在日光下乾燥;依照果膠殘留量及曝曬時間的不同,還會細分成黃蜜、紅蜜、黑蜜等不同類別。

蜜處理法可以說是改良版的日曬法,能夠避免果肉造成的發霉及腐壞,同時也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水資源,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然而,由於進行乾燥時,果膠層會帶有黏性,需要頻繁的翻動避免果實相黏造成的腐敗;若是乾燥時間過長,也會因此過度發酵,影響產出的口感。去果皮日曬和蜜處理則是處於這兩者中間的處理方式。

1990年代巴西利用得天獨厚的乾燥氣候,發明了去果皮日曬法(pulped natural),需要的設備與水資源比傳統水洗法少,品質比傳統日曬好。巴西的去果皮日曬法傳到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等中美洲國家後,經過改良稱為蜜處理。[3]

不同處理上的口味

日曬的咖啡豆保留了咖啡原始的風味,產出的咖啡香氣濃厚,喝起來味道層次豐富帶有甜味。

水洗處理中的發酵過程會使咖啡的酸味更為強烈,同時也因為將多餘的雜質洗去,味道較為清爽細緻。

蜜處理的咖啡在處理過程中,果膠的糖分會滲入咖啡豆中,加強咖啡的甜味,和果酸味形成巧妙的平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