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奉行道義,支持的人就多;違背道義,支持的人就少。「道」即道義、正義。中國人自古推崇道義,認為道義是決定戰爭或事業成敗的根本力量。只有奉行道義,才能贏得內部的團結一致、贏得民心,取得戰爭或事業的最後勝利;否則就將不得人心,從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歸於失敗。它是中華「德政」思想與「文明」精神的具體體現。
引例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下》) (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保護國家不能依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依靠兵器的銳利。奉行道義,支持的人就多; 違背道義,支持的人就少。支持的人少到了極致,連親戚都背叛他。支持的人多到了極致,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的力量,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取得勝利。)
引例2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離婁上》) (桀和紂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百姓; 所謂失去百姓,就是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規律,得到百姓,就能得到天下。得到百姓有規律,得到民心,就能得到百姓。得到民心有規律,百姓想得到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百姓所厭惡的,就不要施加於他們身上,如此罷了。)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