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單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徒單鎰出身官宦人家,他是金朝北京(今內蒙巴林左旗南)副留守烏尼音之子。自幼年就聰穎,七歲時就學習女真文字。長大後,刻苦學習,通覽經史。也通曉契丹字、漢字。在女真族開科考時,一舉奪魁。 徒單鎰中狀元後,初授中都路(今北京城西南)教授,國子助教。即被授兩官。大正十五年(1175),徒單鎰為國史編修官,兼修起居注,累遷翰林待制後,獻《漢光武中興賦》,金世宗閱後大喜道:「不設此科,安得此人。」而後,出任左司員外郎等職。 金章宗即位,徒單鎰歷官左諫議大夫兼吏部侍郎、御史大夫、至參知政事,兼修國史。其間,他曾-勸皇帝慎納忠言。明昌二年(1191)七月,授官尚書左丞,十二月罷。明昌三年(1192),出為橫海軍(今河北滄縣東南)節度使。後改定武軍(今河北冀縣)節度使,知平陽府(今山西臨汾)事,又改為西京(今山西大同)留守。承安三年(1198),調上京留守。承安五年,官拜平章政事、封濟國公。當時,淑妃擅寵,其兄弟囂張於朝廷內外,朝臣多出其門。惟獨徒單鎰剛直不阿、持正論事,切中時弊。他以古喻今,直言勸諫章宗勿過於寵幸李氏兄弟,以使百年之後生亂。泰和四年(1204),徒單鎰先後任威平府(今遼寧開原縣北)知府,秦和五年,金南京(今河南開封)留守,阿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知府及陝西安撫使。其間,上疏朝廷,請求加強、規範郵路建設,使各路軍情得以暢達無阻。而後改知京兆府(西安市)事、節度陝西軍事。泰和七年,徒單鎰反擊宋軍進攻,-皆捷,迫使宋軍停戰求和。不久,任真定知府。 大安元年(1209),徒單鎰加儀同三司,封濮國公。改任東京(今遼陽)留守。升遷開府儀同三司,佩金符。大安三年,充遼東安撫副使。改上京留守、平章政事。金兵兵敗會河堡,中都危急時徒單鎰選兵二萬,遣將入衛中都,得朝廷嘉獎,拜為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他屢出奇計,排憂解難。後來,他曾上疏戰守之計,雖見解獨到,富有遠見,但終為朝臣所阻。未被採納。後元軍攻侵,金國連失州鎮,衛紹王始悔不聽其言。 不久,宮廷兵變,衛紹王被廢,政變者為立新君,多次徵詢徒單鎰意見。 金宣宗即位,拜徒單鎰為左丞相,封廣東省平郡王,授中都路迭魯都世襲猛安、蒲魯吉必刺謀克。因足疾特恩准侍朝不拜。徒單鎰建議與蒙古和親,並堅決反對遷都南京,認為「鑾輅一動,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講和,應聚兵積粟,固守京師……。」不被理睬,以至憂憤而卒,時貞祐二年(1214)。 徒單鎰明敏方正,學識淵博,當時名士皆出其門下,且多至卿相之位。 徒單鎰長嘆文人委頓,又認為文人應以道德仁義為本,故乃著《學之急》、《道之要》兩篇,被太學詣生刻於石碑之上,引以教誨諸生。徒單鎰另著有《弘道集》六卷。還有女真文字譯文著述《貞觀政要》、《白氏策林》、《史記譯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