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立孫 | |
---|---|
徐立孫 | |
原文名 | LiSun Xu |
出生 |
1897年 江蘇南通 |
逝世 | 1969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名卓,字立孫,號笠僧。 |
職業 | 古琴家、音樂家、醫家。 |
知名作品 |
琴曲有《月上梧桐》、《春光曲》、《公社之春》等 醫書有《子午流注》、《針炙探微》等 打譜《幽蘭》、《廣陵散》等 收錄《公社之春》、《幽蘭》、《搗衣》、《長門怨》、《風雷引》、《平沙落雁》、《搔首問天》、《廣陵散》、《月上梧桐》、《春光曲》 |
徐立孫
(1897年——1969年),名卓,字立孫,號笠僧。江蘇南通人。一九二一年畢業於南京國立高等師範,其後在通州師範、南通中學等校教授生物、音樂等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聘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針灸科主任醫師,並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南通市文聯副主席等。
人物簡介
徐立孫(1897-1969),名卓,字立孫,號笠僧。江蘇南通人。20世紀中國四大古琴家之一,南通梅庵琴社創始人,着名針灸專家。曾為江蘇省第一屆政協委員、南通市政協第一第二屆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南通市第一屆副主委、南通市文聯第一第二屆副主席。古琴師承諸城派王燕卿,曾與邵大蘇等共同創建梅庵琴社,為梅庵派重要代表人物。演奏風格雄健暢達、雅俗共賞。創作的琴曲有《月上梧桐》、《春光曲》、《公社之春》等。精通醫道,有《子午流注》、《針炙探微》等醫學著述。
徐立孫生於江蘇南通,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科。琴學師承諸城派王燕卿,學琴和制弦技法,同時又向沈肇周學琵琶,向李叔同學西樂,苦心鑽研,得其真諦,為梅庵琴派重要代表人物併名重一時。徐立孫繼承了梅庵派綺麗纏綿的琴風,演奏風格雄健暢達、雅俗共賞。一生為王燕卿梅庵琴學之傳承和發展所作之貢獻最多。
民國20年將王燕卿傳譜編定為《梅庵琴譜》,民國25年編訂沈師《瀛州古調》琵琶譜。同年與邵大蘇一起,倡導成立「南通梅庵琴社」,從游者日眾。其琴藝也日臻精深,成為梅庵琴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1956年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他演奏梅庵名曲《搗衣》獲得稱讚,被譽為當代中國四大古琴家之一,其演奏被灌制唱片。為了開拓古琴題材,表現時代精神,他先後創作多首新琴曲,獲得琴界好評,作為中國古琴界着名琴派之——「梅庵琴派」 也斐聲海內外。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七收錄了他的琴曲錄音《搗衣》,為梅庵派代表作品。另外,《梅庵琴韻》 CD 中,收錄了他的琴曲《公社之春》、《幽蘭》(古琴曲)、《搗衣》、《長門怨》、《風雷引》、《平沙落雁》、《搔首問天》、《廣陵散》。
他曾參與《廣陵散》、《幽蘭》(古琴曲)、《嵇氏四弄》的打譜活動,重要的學術出版物有《梅庵琴譜》、《梅庵琵琶譜》、《論琴派》、《論音節》、《律呂考釋》(後改名《勤儉堂選着》)、《廣陵散研究》、《<幽蘭>研究》、勤儉堂選着等。創作的琴曲有《月上梧桐》、《春光曲》、《公社之春》。
徐立蓀曾任南通中學、南通師範生物教師,傳人有吳宗漢、劉景韶、陳心園、朱惜辰、劉赤城、王永昌等。徐氏早年參加今虞琴社活動,五十年代之後,曾擔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南通市政協副主席、南通市文聯副主席、農工民主黨南通市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徐立孫還潛心醫道,對針灸學有較深造詣。他在任職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時,擔任中醫科副主任、針炙科主任醫師之職,並留有《子午流注》、《針炙探微》等醫學著述。[1]
生平
1917年,求學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科。琴學師從諸城派大師王魯賓(燕卿),琵琶師從沈肇周,西樂師從李叔同。
1922年,畢業後在通州師範、南通中學等校教授生物、音樂等課程。
1929年,與邵大蘇在南通創建梅庵琴社。
1931年,編訂王燕卿《龍吟觀琴譜》殘譜,重編為《梅庵琴譜》出版(1959年再版)。
1936年,編訂沈師《瀛州古調》琵琶譜,重編為《梅庵琵琶譜》出版。
1949年,被聘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針灸科主任醫師。另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南通市文聯副主席,農工民主黨南通市主任委員等。
1956年,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演奏梅庵名曲《搗衣》獲得稱讚,被譽為當代中國四大古琴家之一。
1963年,出版《勤儉堂選著》。
成就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七收錄了他的琴曲錄音《搗衣》,為梅庵派代表作品。另外,《梅庵琴韻》 CD 中,收錄了他的琴曲《公社之春》、《幽蘭》(古琴曲)、《搗衣》、《長門怨》、《風雷引》、《平沙落雁》、《搔首問天》、《廣陵散》。
他曾參與《廣陵散》、《幽蘭》(古琴曲)、《嵇氏四弄》的打譜活動,重要的學術出版物有《梅庵琴譜》、《梅庵琵琶譜》、《論琴派》、《論音節》、《律呂考釋》(後改名《勤儉堂選着》)、《廣陵散研究》、《<幽蘭>研究》、勤儉堂選着等。創作的琴曲有《月上梧桐》、《春光曲》、《公社之春》。
徐立蓀曾任南通中學、南通師範生物教師,傳人有吳宗漢、劉景韶、陳心園、朱惜辰、劉赤城、王永昌等。徐氏早年參加今虞琴社活動,五十年代之後,曾擔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南通市政協副主席、南通市文聯副主席、農工民主黨南通市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徐立孫還潛心醫道,對針灸學有較深造詣。他在任職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時,擔任中醫科副主任、針炙科主任醫師之職,並留有《子午流注》、《針炙探微》等醫學著述。
自傳
卓幼喜音律,一九一七年負笈南京國立高等師範,時婺園江易園先生長校,提倡國樂,延諸城王燕卿先生授古琴,海門沈紹周先生授琵琶。卓初從沈先生學。先生承瀛洲黃東陽之緒,操弦四十年,指法淳樸,卓粗得其要。進而從燕卿先生受琴。先生貌癯古,精律呂,以操縵世其家。縱橫海岱間三十年,得卓甚喜。並授律呂制琴制弦諸法。畢業服務,課餘溫理舊業,不敢或忽。同里邵君大蘇有志古琴,九年往從先生游,亦為所契。是年秋,卓侍先生赴晨風廬琴會,得與海內諸名家相見。先生為曉示派別源流之理,竊心領而神會焉。十年夏,先生歸道山,卓與大蘇心喪不能釋。十一年回里服務,從游者漸眾。十二年夏,乃編《梅庵琴譜》二卷。梅庵者,校中授琴之所也。大蘇既畢業回里,有同聲相應之樂。十八年春,沈師復謝世,卓忽忽若有所失。於是與大蘇集同志組織梅庵琴社,紀念兩師,以古琴為主,琵琶副焉。二十年秋,《梅庵琴譜》始印行。本年夏,蘇州今虞琴社舉行雅集,卓與楊君澤章同往。名流大集,極躋蹌弦歌之盛。澤章少年英俊,從卓游最久。社中善琴者陳君心園、夏君沛霖,善琵琶者呂君德寬,以事不果往。夏君並學制琴有成。既由蘇回通,感於瀛洲古調漸失正宗,重編成三卷付梓。校中王伯沆先生為題其端。且曰,盍仍琴譜之例,命名為《梅庵琵琶譜》,遂以是名集焉。紹先師之遺緒,振國樂之精神,斯則本社之旨也。今虞琴社查阜西先生等為琴刊徵文,並囑述梅庵琴社原起。卓不自度譾陋,略敘梗概,嚶嚶之鳴,求其友聲。海內同好,幸垂教焉。一九三六年秋 ——出自《論琴派》。
藝術賞析
公社之春古琴曲,徐立孫作也,一九六一年十月印於南通梅庵琴社。全書線裝編訂,共五頁,頁二十行,行十六字,中縫梅庵琴譜四字,下標頁數,疑將增訂入梅庵琴譜一書未果。封面為公社之春四字,從坡題。首公社之春林鐘調徵音減字譜,陳心園書譜。後一九六一年春南通徐立孫識,雲:一九六 0 年全國文化開會時,江蘇音協希我能創制新型樂曲,歌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要求能使工農群眾易於瞭解和領會。回市後,市領導亦提出同樣要求,因譜公社之春向黨四十周年獻禮。樂曲表達了大躍進以來人民公社欣欣向榮的新面貌,全曲吸取傳統音樂及民歌的音調和滲入民間器樂的取音方法。音節流利通暢,易於表達勞動人民的熱情和沖天幹勁。是否能完全達到要求,尚希音樂界同志予以指正。後簡譜說明,末簡譜,徐霖記譜。
徐立孫論琴曲雲:經吾市及滬甯琴友審聽,皆認為美則美矣,其如琴韻不多何。作為古琴曲大倫化,未為不可,總覺嫌其不能免俗,原曲之流蕩不羈更可以想見矣。但弟剛不以為忤,因弟之目的求能為廣大工農群眾所欣賞即足矣。所以在演奏中一再博得好評,說明是能為工農群眾所喜愛。又雲:《公社之春》評價尚未肯定,在弟則已達到個人的私衷。認為傳統樂曲應完全保存,而另一方面可以寫一些大眾化的作品,不妨兩條腿走路。論琴曲一文論及多曲,含失傳麯酒狂及爭議多年之關山月,獨於公社之春反復論述,知徐立孫極為推崇也。
論琴曲又雲:接手書甚慰,並談及諸城派失傳琴曲《楊柳怨》問題。弟之《公社之春》即根據此曲脫胎而出,在該曲說明中僅約略提到「吸取傳統樂曲」一句。所以未直接提出是有原因的,即守先師所提示的囑咐。先師所傳尚有數曲未載入梅庵琴譜者,其中有《楊柳怨》及《酒狂》。又雲:但弟總覺得此曲(楊柳怨)在結構方面大有可取,如僅取其大體的結構而手法上加以理髮及必要的增損外,還是可以去舊更新。因此吸取世間音樂多方面的手法而加以改制,定名為《公社之春》。徐立孫於此明確公社之春與楊柳怨關係,後人不可不知。[2]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