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申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申錫(1827年-?),字叔成,號勉如,浙江平湖縣人。清朝官員,道光年間戶部侍郎徐士芬三子。
基本信息
本 名: 徐申錫
字: 叔成
號: 勉如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浙江平湖縣
出生日期:1827年
身份:道光年間戶部侍郎徐士芬
職位:清朝官員
個人經歷介
徐申錫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張之萬榜二甲第十六名進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咸豐九年(1859年)充己未科順天鄉試同考官。
同治二年(1863年),充教習庶吉士。同治五年(1866年),大考二等,擢為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轉左贊善。
因成史館考評保舉,開缺以知府任用,於是南下居於上海。
因「怔忡」之疾病卒。
光緒《平湖縣誌》有傳。
他的父親
徐申錫的父親是徐士芬(1791—1848),字誦清,號辛庵,一號惺葊,平湖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鄉試第一。二十四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一等,授編修。道光二年(1822),任江南副考官。次年為會試同考官,旋升廣東學政。十六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十九年累官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不久任順天副考官。二十四年為會試副總裁,同年秋,充江南正考官。旋調戶部右侍郎。後因病告歸。
徐士芬入直內廷任官期間,有「方正嚴毅,弊絕風清」美譽。在工部任職最久,對整飭錢法、興修京畿水利頗有政績。
返里後,曾為嘉興馮登府刊行《金石綜例》一書。著有《漱芳閣詩文集》等。
徐姓起源
有一種說法是:
徐氏的姓姓起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
當時周穆王喜歡雲遊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
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
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也有另種說法的是:
相傳夏禹封伯益的兒子若木於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徐國曆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有徐君偃,他聰明仁愛,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
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幾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
後來徐君偃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他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諸侯聽說他得了神弓神箭,紛紛前來歸附,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
周穆王此時正在崑崙山上的西王母那裡作客,得到消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麼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
由於他很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
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子的後代稱徐氏,這便是徐姓的由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