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溥

徐溥生於洑溪(今宜興宜城鎮溪隱村),是明朝官員、內閣首輔。是景泰年間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是四朝宰相,擔任內閣首輔六年時間、居內閣十二年;為官清廉,愛護人才,為人穩重從容,卻屢屢委曲調劑、安靜守成。徐溥著有《謙齋文錄》四卷等作品,於公元1499年逝世,時年72歲,諡號文靖,王恕贊他「一心為公,國之干器」。

人物生平

徐溥自幼天資聰穎,讀書用功。他8歲進私塾念書,就把聖言要語、經典法言抄錄匯集成冊,隨身攜帶,供作平時閱讀。塾師見他口袋總是鼓鼓的,疑是玩物,便責他貪玩。取出看時,原來是他抄錄的"聖賢要語錄"。塾師非常驚異,問明原委,頗覺自愧,即對其父漁隱公說:"你兒乃是神童異才,我不能為其師。"遂請辭而去。

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苟言笑。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後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着這一習慣。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徐溥廷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憲宗初,選拔為左庶子,再升太常卿兼學士。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拜禮部右侍郎,不久轉左侍郎,後改吏部。孝宗即位(公元1487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宰相),進禮部尚書。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晉升為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次年任首輔。弘治七年,加少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弘治十一年二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徐溥入閣初期,正處於萬安、劉吉弄權之後,為了穩定局勢,徐溥嚴守成法,與同僚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同心協力,輔治朝政。如孝宗剛繼位時,鑑於宦官勢力上升,曾革除了許多太監的官職。其中原欽天監監正李華因幫昌國公張巒選了一塊墳地,孝宗就認為有功,要恢復他的官職。徐溥等加以抵制,認為此例一開,佞人又要紛紛鑽營求官,礙難執行。又如,在安南(今越南)攻擾邊境時,孝宗欲遣大臣前去處理。徐溥等又勸諫道,"外邦相侵,由有關衙門發令處理足夠了,不需要陛下親自派使臣去。如安南萬一不予理睬,為了維護天子的尊嚴,我朝勢必要徵調大軍遠途去征討,這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事情會鬧大。"孝宗也就沒有派使臣前去。

孝宗自弘治八年後,漸漸懈怠,懶於理政。徐溥曾多次進諫說,如今奏章批答不及時,有的公文竟稽留數月而不理,或者不施行,政事壅塞,應當依照舊制,除了每日朝堂奏事外,遇有重要軍政事務,宜隨時允許上奏,陛下也應經常召見儒臣詢問國事。

孝宗一度信用宦官李廣,好道家神仙之說,並大事燒煉、設壇祭禱。徐溥又曾多次上奏,以唐憲宗偏信好講神仙方術的柳泌服用丹石而亡、宋徽宗崇尚道學以致亡國的教訓,勸諫孝宗疏遠奸佞,勤政愛民。

徐溥家祠

閣老廳,是徐溥的家祠,前後四進,建於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坐落在洑溪河畔、東氿之濱,具有明代建築特色。第一進為祠門屋宇。第二進四間為碑屋,現在僅存《宜興徐氏義田記》碑一塊,記述着徐溥置義田、興義莊的事跡。第三進為花廳,即"白虎堂",在太平軍進駐宜興時部分遭戰火焚毀,修復後改為"保義堂",在後牆上嵌砌着宋代蘇軾"桔頌碑"及元代趙孟頫和徐溥手書的碑文。另有正草字體的詩詞碑一塊。其梁、椽、枋、柱均為彩繪。第四進五間,為徐氏祖先神位之屋。西部另有四幢建築,每幢四間,為徐氏祠堂,供祭祀祖先之用。"閣老廳"現已列為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評價

徐溥入閣為相十二年,忠於王朝,盡心盡力,對朝政多所匡扶,被譽為明朝賢相之一。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九月十一日,徐溥病逝,享年72歲,葬宜城東南山林村瑞雲山荷花盪,背山面氿。卒後特贈太師,加特進左柱國,諡文靖。著作有《謙齋文集》4卷、《文靖疏稿》2卷。

徐溥卒後,經朝廷批准,在宜興城內鬧市區的蛟橋南堍建"柱國太師"坊,宜興地方人士為紀念徐溥,還在學街東、洑溪、小東門外分別建有"榜眼"坊、"及第"坊、"義莊"坊等。因年代久遠,現已蕩然無存。

史籍記載

徐溥,字時用,宜興人。祖鑒,瓊州知府,有惠政。溥,景泰五年進士及第。授編修。憲宗初,擢左庶子,再遷太常卿兼學士。成化十五年拜禮部右侍郎,尋轉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旋進禮部尚書。

弘治五年,劉吉罷,溥為首輔,屢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劉吉恣睢之後,鎮以安靜,務守成法。與同列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協心輔治,事有不可,輒共爭之。欽天監革職監正李華為昌國公張巒擇葬地,中旨復官。溥等言:"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幸門一開,未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來朝,溥等與尚書倪岳諫,帝為請乃已。占城奏安南侵擾,帝欲遣大臣往解。溥等言:"外國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無勞遣使。萬一抗令,則虧損國體,問罪興師,後患滋大。"於是罷不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