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啟樣(1865年—1936年),字先泰,吉二里垌心村(今木圭鄉竹社村)人。祖父徐麟州曾任澎湖縣知縣,因驅倭寇有功升署台灣知府。父徐潤生在平南城廂、桂平江口開設作坊店鋪多間,到啟祥手上,家道更為殷富。
徐啟祥早年即有救國救民之志,結識孫中山之後,加入興中會。後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 回國後積極從事革命活動,變賣部分產業捐充革命經費,又販運豬雞往香港,得款即轉交革命黨。 並在平南城廂開設恆豐米行,作為革命黨的地下交通站。1911年4月同盟會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徐啟祥負責後勤供應及聯絡各路革命軍。
廣州起義失敗後,徐啟祥逃往香港。後輾轉返回平南,繼續秘密從事革命活動。不久,同盟會派員從香港來平南,在徐啟祥的恆豐米行召開秘密會議,策劃潯州起義。會上徐啟祥提議:先光復平南,奪取清軍武器彈藥,充實力量,壯大聲勢,同時派人運動桂平城內官紳、商、民,然后里應外合,一舉攻占府城。與會者一致贊同,制定行動計劃,選徐啟祥為前敵指揮之一。會後徐啟祥坐鎮平南,派人到各地召集民軍。
1911年11月5日, 徐啟祥指揮各路民軍向平南縣城發起總攻。知縣蹇仙桃見大勢已去,只得獻城乞命,民軍一舉光復平南。 接着,革命軍分兵三路向潯州府城進發,沿途民團紛紛響應。知府賀源清和鄉紳程大璋急忙調集清軍入城防守,又聯名打電報給廣西督軍陸榮廷乞援。 民軍水路軍開到三角嘴江面,遭清軍激烈抵抗。徐啟祥率陸路軍至下渡,以強大火力掩護渡江。11月21日,革命軍占領府城外圍,向城內猛攻,徐啟祥親臨前線指揮。因潯州府城牆堅固,民軍缺乏攻堅的重火器和登城工具,圍攻七日,迄無進展。此時,陸榮廷部將龍覲光已率援軍從貴縣順江而至,城內清軍又開城出擊,革命軍腹背受敵,只得下令退卻,突圍而走。
攻打潯城失敗之後,同盟會支部負責人、起義軍總司令羅佩珩投靠陸榮廷,解散革命軍,惟徐啟祥部仍據守平南,不時截擊清廷官吏兵勇。 民國成立之後,徐啟祥曾任國會議員。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臨時大總統、大元帥時,徐啟祥在元帥府工作,是孫中山新-,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徐啟祥隱居平南,居家課子,行醫濟世,還大力捐資辦學。1936年冬病逝,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