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友漁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 |
出生 |
1947年 四川成都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四川師範大學 |
職業 | 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
徐友漁,男,1947年生於四川成都,1977年考入四川師範大學數學系,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為杜任之、洪謙(維也納學派領導人石里克的學生)。獲碩士學位後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工作,1986-88年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指導教師為當代語言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達梅特。
徐友漁在本學科研究處於前沿地位,其著作《"哥白尼式"的革命》在1995年獲金岳霖學術獎[1],與人合著的《語言與哲學》在國內和海外均獲得較高評價[2]。
生平經歷
徐友漁出版有《哲學家和他的假面具》。維特根斯坦文集第6卷:《論數學的基礎》。 1995年其研究發生了明顯轉移,他開始就後現代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喧囂的作用發言,並寫出一系列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學術性論著,並於1999年出版專著《形形色色的造反》。他是中國學術界對給現代思潮在中國的負面作用發出最早、最有力抨擊的人之一。 1997年他開始梳理90年代中國的各種社會思潮,並主張對自由主義的研究應大大加強。在中國知識分子出現思想分化和對立,在關於中國目前的社會性質、主要問題,以及有關市場經濟、社會公正等問題方面出現分歧和爭論時,他積極地投入論戰。在啟蒙和理性遭到質疑時,他毫無含糊地表明捍衛的立場。
新自由主義學派
由於徐友漁的觀點偏向於新自由主義學派, 近年來遭受到不少學者的批評.
工作經歷
徐友漁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在學術領域對分析哲學以及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研究處於國內前沿地位。1994年出版的著作《"哥白尼式"的革命》於1995年獲"金岳霖學術獎";1996主持完成並與陳嘉映、周國平等合著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言與哲學》在當代漢語語言哲學領域有着重要影響;1999年於香港出版的《形形色色的造反》被稱為是研究紅衛兵問題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為親歷大陸社會風雲並於恢復高考後首批進入學術的知識分子,他同同輩學人一樣,對時代有着深刻的體會,對傳統有着深入的反思。在學術有所積累和造詣後,徐友漁致力於將分析哲學之邏輯與經驗(實證)的方法和精神融入中國當代現實,並在學術上開始關心社會、政治與民生問題。1995年後其興趣發生了明顯轉移,學術重心轉向對當代英美政治哲學的研究,迄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同時開始就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大革命、文化傳統主義、憲政、共和等時代焦點問題發聲,投注了極大的勇氣和熱忱,並貫之以啟蒙、理性和自由主義立場。徐友漁掌握四門外語,良好的數學背景以及有素的邏輯訓練,使得他的努力富有成效並引人注目。2004年,徐友漁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50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3]。
徐友漁的觀點傾向社會自由主義,也是學界最早對後現代思潮的負面作用有所揭示的學者之一
主要作品
《"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年
《羅素》,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精神生成語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告別20世紀》,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驀然回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自由的言說》,長春出版社,1999年
《直面歷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人文立場》,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
《重讀自由主義及其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合著
《語言與哲學》,三聯書店,1996年
論文作品
精神和文化記錄片斷,《花城》,1999.1月號
自由主義與當代中國,《開放時代》,1999.5月號
社會轉型期的精神文化定位,《現代與傳統》,1996.3,總第10期
昆德拉、哈威爾與我們,《上海文學》,1998年第10期
參考來源
- ↑ 徐友漁,歷史反思者,新自由主義者 ,豆瓣網, 2013-02-22
- ↑ 徐友漁——當代中國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 ,豆瓣網, 2010-03-28
- ↑ 簡評腦殘文人徐友漁 ,烏有之鄉網, 201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