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仲南瓷畫鑑定

徐仲南成熟時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鳥,贗品以此兩類為多。徐氏所畫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構圖橫豎式兼有,從石後斜出的鳳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獨立不懼,枝幹細勁,搖曳臨風,奇異空靈。從徐氏畫竹的筆墨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徐氏畫竹葉刪去了不少煩瑣的細節,但又成組成叢,聚散得體,疏密濃淡頗有章法。竹葉多為仰葉,葉梢風翻轉折,無板滯之敝,爽快生動,蕭疏縱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布局平均,缺少組合的韻律,前後層次不甚清晰,零亂無章。 二是徐氏撇葉時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凝縮處不侷促,力全而不苦澀。模仿者往住形在筆先,看一筆畫一步,故而筆道呆滯,料不均勻,筋脈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畫竹干、竹枝,筆道墨韻利落有力,蒼勁挺拔,氣脈連貫,節節有韻,表現出秀竹勁節凌雲之氣。而模仿者筆道脫略,侷促無神,料色澀滯。

另外,細察徐氏畫竹時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贗。徐氏畫石以配竹,多是在畫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筆,有的一石獨居,有的兩石相依,用筆波折頓挫,似折帶皴,勾畫有法,靈透生動,輪廓轉折之處雖不見圭角,但有雄渾之氣。石塊肌理以尖筆斜點皴塌,似雨點皴法,疏密有致,轉折處點大色深,筆法中透出輕鬆的彈力,偶爾在石頭邊沿或相疊處以皴點苔,清新秀麗。而模仿品輪廓勾描生硬,點皴的布局平均刻板,筆法貌似神離,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較一目了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點,也是區別作品真贗的關鍵。徐氏以墨色撇畫竹葉後,並不在每片葉子上填彩,而是着眼一叢一組,注重整體,以取象傳韻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沒有胸中之竹,按葉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畫青石後,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濃筆重,青石的根部色淡筆輕,蒼潤渾厚,極富質感。 徐仲南晚年專攻竹石以後,形成了不尚華麗、追求平淡古雅的創作風貌,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層次清晰。清冷的色調,概括的筆法,配以詩書印章,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的意味。

目錄

題識印款

徐仲南的書法灑脫秀逸,蒼潤俊朗,作品題款或行書或行楷,但以行書為多,與同時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仲南徐陔寫」、「徐仲南寫」、「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寫於珠山棲碧山館之西窗」等。常見印款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

作品

從徐仲南的傳世作品來看,他60歲以後的竹石圖多題以行書詩文。其代表作之一的《瀟湘雨》粉彩瓷板畫題詩日:「曾記瀟湘系短篷,隔江煙雨翠重重。驚雷忽報春消息,一夜靈根長籜龍。」寫得極有文采,也很有氣勢。而他的另一件作品《溪竹圖》所題詩文:「吳松江水似清湘,煙雨孤篷道路長。寫出無聲斷腸句,鷓鴣啼處竹蒼蒼。」則寫得情思纏綿,婉約悽美。徐仲南的書法筆力勁健,墨色飽滿,顯得蒼潤俊朗。他的詩、書、畫在其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給人一種清逸高潔的感受。鈐印常見有朱文「徐陔」、「仲南」,白文「徐印」、「徐陔」。[1]

影響

徐仲南一生勤奮刻苦,從一名「紅店」學徒,一步一步登入藝術殿堂,成為一代陶瓷美術名家,其藝術成就為世人所矚目,為後人所景仰。其子徐天梅、孫女徐亞鳳、孫婿張松茂均為景德鎮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儘管他在陶瓷界名聲鵲起,又有眾多高足不離左右,仍對景德鎮一慕名拜師學藝的聾兒憐愛有加,不但破例招收,還供其用膳,令聾兒十分感動,短期間技藝大長,出師後瓷畫小有名氣,可惜早年夭折。生活中的徐仲南為人平和,待人友善,蓄着飄逸的長須,顯得溫文爾雅,是南昌和景德鎮一帶頗負盛名的古畫鑑賞家,曾在景德鎮舉辦過西泠印社收藏的吳昌碩等人的畫展。他於繪事之餘,不僅在庭院栽松植竹,種花養魚,還在書房研玩古董拉京胡,哼唱京戲,抽空為京劇團畫金鑾殿舞台布景,與景德鎮京劇名角交往甚密,借鑑姊妹藝術拓展畫理。他愛竹、栽竹、畫竹、詠竹,以竹抒懷,表達了這位「竹里老人」高潔的操守和淡泊的胸襟。 [2]

1953年3月,抱病靜養的徐仲南,從廣播的哀樂聲中驚悉斯大林逝世,掙扎着立起面對斯大林遺像默哀。7月份,81歲的竹里老人,走完了他愛竹繪竹的藝術生涯,撒手人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