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成霜(響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往事成霜》是中國當代作家響沙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往事成霜
中國有「年關」一詞。何謂年關:過年如過關是也。
小孩子盼年,也饞年。過年是童話世界裡最盛大、最隆重、最輝煌的慶典。然而,上中學前,我從未聽說過灶糖,至於送灶王爺的記憶,似乎在我爺爺那輩人的身上還存留着傳統的影子。臘八粥也是沒有的,我們只是在大人的教導下,興致勃勃地唱念:「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或是:「臘七,臘八,凍掉下八巴!」
為了過年,大人們早早地忙碌起來,要把一大家子的破衣爛衫徹底換裝,非動一次改頭換面的大手術不可。那就要處心積慮地積攢布票、油票、肉票、糖票、棉花票、火柴票等等。諸如生活用度之類,都因物質緊缺而票證齊飛。
做新鞋的工作更是要從夏天早早開始。由於布匹奇缺,在連找兩塊顏色相同的布丁縫補磨爛的手肘與膝頭,都如同今天穿貂帶銀的年月里,納千層底與騎鞋幫就需要母親們花更多的心思。而要一家老小上上下下都能在過年時穿上新衣,簡直和登天一樣難。
儘管大人們每天都面對着和登天一樣難的生活,卻從來沒有抱怨,從來沒有氣餒,從來沒有放棄。她們依然對明天,對明年,對孩子們和他們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春天般美好的希冀與祝願。那希冀如同總是缺柴少鹽的灶火,如同總要貼得滿滿的春聯,如同總是興猶未盡的煙花……讓人們品咂玩味,讓人們興趣盎然,讓人們精神振作!
之二請客
老話講:年好過,日子難過。小孩子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論大人們如何盤算兜里不多的幾張票子,我們還是渴望過年。
到外婆家喝血腸已成慣例。親戚家裡殺年豬,我們自然也會分一塊年豬肉。過年了,族裡的長輩是要請來奉做上賓的。一年三百六十天日子過得再緊巴,這一頓飯也是省不得的。這是孝道,是做給小輩們看的。請客的事早早分派在我們小孩子頭上。雖然只是當自家的差,卻也讓我們掙足了面子。我們像一陣旋風兒,從東街刮到西街,從西街刮到東街,來回重複着家長教過的幾句拜年話,恭請自己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娘,也恭請平時見了和沒見一樣,連聲招呼也不打的親戚。過年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血管里流淌着一樣的血,我們的DNA更加非常地接近。
家裡請客,大人們屋裡屋外里外忙活,孩子們充當雜役,做些抱柴、燒火、放桌、掃地、添茶、倒水、擺碟、放碗之類力所能及的小活。老輩們抽着青煙,吐着黃痰,嘮着家長里短。我遊走在如同古董般金貴的老人們中間,裝模作樣地充作儐相。招呼他們,準確點說,是被他們招呼。但這也要比幫廚榮幸得多。因為款待老人,一個是要手腳麻利,有眼力見;一個是要會來事兒,會陪說話。我笨手笨腳,不善辭令,更不會甜言蜜語,充當儐相完全是因為家裡再沒有合適的閒人了。夾着尾巴做人,大氣不敢出的滋味,我最初就是在家裡過年時體會到的。
開席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卻要退出去。儘管長輩們盛情地邀請我們同席,但家裡的大人總是不容置疑地堅拒。這讓我記住了一句話:「小孩子吃在後頭呢!」這句話我要記一輩子。
被美味誘惑實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們溜房根兒,竄房檐兒,趴窗望門兒,巴望時間加快腳步,巴望他們吃得快點,因為我們的意志力已無法抵拒老腸老肚的意見。也就在這樣的難耐時分,我聽到了「盂翻個的故事」。
之三壓歲錢
過年是給孩子過的。
這樣說的理由,我理解為是整個社會對孩子的關愛。過年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感知傳統風俗的平台,而且為孩子們提供了遠非出國旅遊可替代的經歷。過年所營造出的血濃於水的族群認知、地域認知、文化認知、國家認知,是其他任何活動都不可替代的。
小時候,我們家裡特別看重拜年,尤其是拜祖宗,更是有講究。但因為是闖關東過來的,又不是名門望族,我們錯過了繁冗的儀式,甚至在除夕接神後第一件事即祭祖的承制也被搞錯。可我們並未隨意,並未忽略,並未放縱。我們嚴肅,我們認真,我們虔誠,我們崇敬。大年初一,即被大人早早喚起,囫圇吞下熱氣騰騰的餃子,就與其他各房的兄弟姊妹們會集到擺放祖宗牌位的堂口。三二十人的隊伍,從街上如同遊行般走過,爆發出歡天喜地的歡聲笑語。我們要的就是這個陣勢——人丁興旺。因為祖太爺孤身一人闖關東落戶遼陽,到太爺時發跡,卻始終是財旺人不旺。太爺育有二子,留下我們這一大群人。我們承襲着祖上的衣缽,是他們不滅的香火。
拜過祖宗,我就急急忙忙往姥姥家跑。因為姥姥、姥爺年前放出話來,拜年會磕頭的孫男孫女,每人賞一元壓歲錢。要知道,我們平時很少看到錢。在代銷店裡,一分硬幣能換二塊包裝精美的果糖。一元紙幣,那是一張大鈔啊。擁有了它,在小夥伴們面前,我們儼然就是個富翁。為了能夠得到這筆壓歲錢,父母調教我們反覆操演,並告訴我們,要是磕不好,將來到老丈人家裡拜年會遭恥笑的。
姥姥、姥爺端坐在炕沿上,我們一班孫男弟女一字排開,次第邁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跪在拜墊上,打躬作揖,口誦祝詞,把頭磕得「嘭嘭」響。看着我們推金山倒玉柱,姥姥、姥爺喜歡,樂得合不攏嘴。姥姥邊說着吉祥話,邊顫悠悠地從偏襟夾襖里摸出一疊用卷帕包裹着的嶄新的票子,從上面捏出一張,遞過來。我們舉雙手接過,還了禮,[流星]]一樣飛到屋外去,飛到小夥伴們中間去,炫耀我們的狂喜,炫耀我們的奇遇,炫耀我們的甜蜜!
現在,我已經開始給第三代送壓歲錢了,我知道送出的除了錢還有什麼。我不知道晚輩們除了錢又得到了什麼?
之四春聯
「千門萬戶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貼門神在中國民間至少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門神」一詞最早見於西漢成書的儒家經典《禮記》中。最早記載門神畫像的書籍是《漢書·廣川王傳》。後來,在貼門神的基礎上,又演化出貼春聯的習俗。
我小時候,村里能寫會算的人屈指可數。父親的筆頭硬,又是會計,因此,隊上寫春聯、貼春聯的差事自然落在父親頭上。左鄰右舍也買了彩紙,請父親代寫春聯。父親寫春聯從不要報酬,也不收任何好處,漸漸地,請父親寫春聯的鄉親越來越多,幾乎到了塞戶盈門的田地。由於缺少文化,不少人怕貼出笑話,兼帶要求父親不僅要標出上下聯,分出橫批,還要註明貼在哪裡。父親的熱誠感染了我。我主動幫助父親裁紙,並按照春聯的字數疊格子,以備父親書寫。看着父親寫字,自己也趁父親停筆的空檔小試身手。在彩紙上「塗鴉」,畫「墨豬」。雖然不成氣候,卻培養了我對書法的喜愛。
讀師範以後,習得幾筆書法,但始終不精進。過年時,卻格外踴躍地請求父親允許我幫他代勞寫春聯的工作。父親盛情難卻,不是很情願地答應了。我至今記得他當時紅着臉的樣子。我一招一式盡顯稚拙,根本比不上父親的字,我卻不肯認栽,總挑着章法上的毛病。父親並不反駁,只說先生就是這樣教他的。後來,春聯也商品化了,由手書改為印刷,雕版上刻滿了精美的圖案,漂亮是漂亮,只是缺少了一點神韻,一點心氣,一點書者的情感脈動。商品化的結果是我和父親的雙雙下崗,連自家的春聯也懶得去寫,也改作從市上搜索。
女兒七歲了,斷斷續續與我的朋友、書法教育家馬文露先生學書一年有餘。為了鼓勵她,今年寒假文露特意安排女兒練習寫春聯。我也特別支持,暗自聯絡至親好友,今年的春聯誰也不要買了,我們家女兒包了。但附加條件是:壓歲錢可以不要,春聯回家必貼。別說在文露的調教下,女兒的春聯寫得有模有樣,雖然一個半小時,只寫一幅,但已足見小傢伙的嚴肅認真。我的連襟前日從外地來,還特意選了一幅並連連稱讚。我知道並不是真好,而是對孩子的保護與鼓勵。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鎮上的龍華寺又恢復了臘八粥的年俗。我也組織幾個書協的朋友在廟會上贈春聯,看着一張張或生或熟惜墨如金喜笑顏開的面孔,我相信,雞年一定是個吉祥年!
作者簡介
響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第十、十一屆全委會委員、遼寧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遼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集《響沙文集——留個願望讓自己想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