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彼得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彼得一世
https://baike.sogou.com/v5474249.htm[1]
出生 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
國籍 俄羅斯帝國
別名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職業 俄羅斯帝國皇帝
知名於

西化改革、使俄羅斯現代化 定都聖彼得堡、贏得波爾塔瓦戰役

贏得大北方戰爭,得到波羅的海出海口

彼得一世 (俄羅斯帝國皇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俄語: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稱彼得一世(英語:Peter I),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發動改革。作為俄羅斯帝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位期間對俄羅斯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1697年他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

當康熙實施海禁時,彼得大帝喬裝打扮在歐洲學習先進技術2018-11-13 14:11

彼得一世於1697年派遣了一個龐大的使團到西歐國家,學習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彼得一世本人也在這個使團里,只不過並非以沙皇的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下士的身份

人物生平

彼得一世是沙皇阿列克謝·米

哈伊洛維奇兒子。1682年與異母兄伊凡並立為沙皇。由於彼得年幼、伊凡痴鈍,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亞攝政。

少時隨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村,酷愛軍事遊戲,建立"少年軍",編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兵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兵團(後來這支隊伍成為俄國的禁衛部隊)。常與附近外國僑民來往,從中學習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並深受西歐文化影響。

1689年率"少年軍"平息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把索菲亞關進修道院。他把國事交給母親、舅父等人處理,本人仍專心操練"少年軍"。1695年率軍3萬遠征土耳其的亞速,因沒有艦隊配合而遭失敗。他汲取教訓,在頓河河畔的沃羅涅日建立造船廠,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艦隊。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支艦隊。1696年第二次遠征亞速,在艦隊配合下終於奪占亞速。

1697年派龐大使團出訪西歐,爭取建立並擴大反土同盟,同時學習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本人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 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

1698年夏從維也納回國,平息射擊軍叛亂並將其解散。隨後,全面推行歐化改革:經濟方面,鼓勵發展工場手工業,振興國內外貿易,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為俄國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政治方面,取消領主杜馬,廢除大教長,設立樞密院,打擊保守勢力,甚至不惜處死皇太子,加強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社會文化方面,建學校,辦報紙,剃鬍須、剪長服,革除陳規陋習,注重培養和選拔人才,主張唯才是舉;軍事方面,實行徵兵制,統一編制,建立由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組成的正規陸軍,並擴建海軍艦隊。

在進行全面改革的同時,發動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


為對付稱雄波羅的海的北歐強國瑞典,先後同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建立北方同盟。

1700年初北方戰爭爆發後,於8月對瑞宣戰。11月俄軍在納爾瓦初戰失利後,進一步進行軍事改革,發展軍事工業,以利再戰。

1701~1704年利用瑞軍主力陷入波蘭之機,率兵向波羅的海沿岸進攻,先後攻占諾特堡、尼延尚茨堡、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等地。

1703年起在涅瓦河口大興土木,建立新都聖彼得堡。

1708年初在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兵大舉進攻俄國之際,指揮俄軍實施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堅壁清野,以小部隊不斷襲擾、消耗和疲憊瑞軍。10月親率俄軍在列斯納亞附近殲滅A.勒文豪普特指揮的瑞典援軍,殲敵9000餘人,奪取其全部火炮和輜重。

1709年7月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指揮俄軍殲滅瑞軍主力,扭轉了戰局。查理十二率千餘人逃往土耳其。

土耳其對俄宣戰後,1711年夏率軍南征土耳其,在普魯特河畔陷入土軍和克里木汗國軍隊重圍。因彈盡糧絕被迫乞和,以歸還亞速、允許查理十二過境回國為條件,與土耳其停戰。隨後,恢復對瑞典的進攻。

1714年8月親率俄國艦隊前衛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艦隊,取得海軍建立以來第一次勝利,自晉海軍中將。

1721年9月與瑞典簽訂《尼斯塔特和約》,奪取大片土地,並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0月被樞密院封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1722~1723年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裏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繼續向遠東擴張,侵占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

晚年曾企圖率兵侵占中國長城以北地區,因力量有限而未能得逞。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對內實行改革,對外進行擴張,使俄國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內陸國家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其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是:治軍嚴明,選賢任能;主動進攻,慎重決戰等。

參考資料

1. 彼得大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2016-05-26[引用日期2016-05-26]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 .江西國防教育網[引用日期2016-03-13]

3. 歷史巔峰處的永恆——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銅雀歷史網[引用日期2016-03-13]

4. 江來.《彼得一世的改革》: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5. 彼得大帝為救人染病身亡 .黑龍江新聞網-老年日報(2007年)[引用日期2016-05-19]

6. Lindsey Hughes.Queenship in Europe 1660-1815: The Role of the Consort:Cambridge UP,2004

7. 彼得大帝的改革成果 .文化拓展協會[引用日期2016-03-13]

8. (英)斯蒂芬·李(Stephen J.Lee)等.《彼得大帝》: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