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湖列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澎湖群島'''

T01047b3ffdd6be4dcd.jpg

所屬類別 : 《島嶼》。 【澎湖群島】,又被稱為[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上,是台灣第一大離島群。總面積約為128平方公里,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全境行政區均隸屬於(台灣省澎湖縣)。

澎湖之名系以澎湖最大的本島與中屯、白沙、西嶼三島相銜似湖,外側海水洶湧澎湃,湖內波平浪靜。澄清如潮,故而得名。 

澎湖群島像寶石散落在台灣和金門之間,從空中鳥瞰,碧海中點綴着綠色的島嶼,異常美麗。屬火山島,由玄武岩組成,環以珊瑚礁。

1895年依據《馬關條約》與[台灣本島一同被割讓給日本,設澎湖島廳],1897年改稱澎湖廳,之後就處於日本統治之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澎湖列島>.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在台灣西方約50千米處;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在低潮時的總面積為141平方千米。其中以澎湖本島最大(含馬公市及湖西鄉),其次為西嶼鄉、白沙鄉。目前僅19個島有人居住。澎湖在元朝即設立巡檢司(即澎湖寨巡檢司),但在明朝時廢棄;直到荷蘭艦隊企圖占領澎湖,明朝才派兵澎湖將荷蘭人驅逐。但荷蘭人仍舊於1622年7月成功占領澎湖。1624年明朝派兵攻打澎湖,歷時八個月;最後明朝以荷蘭艦隊退出澎湖群島為條件,承認荷蘭的台灣島占領權,重新獲得澎湖。對明朝廷而言,台灣雖大,卻遠不如澎湖重要;使荷蘭人意外的得到台灣。 外文名稱: Penghu Islands.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台灣省

下轄地區- 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等.

地理位置— 23°35′N,119°35′E

T01948d0103b915934e.jpg

人 口— 101,758人(截止2014年12月)

機 場— 馬公機場.


面 積— 126.8641㎞².

著名景點— 觀音亭、順承門、孔廟.

縣 長— <陳光復>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過渡)

別 名 漁人島、漁翁島

政府駐地 馬公市治平路32號

方 言: (閩南語). 地理位置:<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本島與福建省之間,台灣海峽中央偏東,東距台灣本島最近處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45千米,西距福建省最近處晉江圍頭140千米,北回歸線橫跨列島中部。整個列島由大小64個島嶼組成(軍隊駐防16個),島嶼分布範圍甚廣,從北端的目斗嶼(北緯23°45.7')至南端的七美嶼(北緯23°09.7'),長約60餘千米;從東邊的查某嶼(東經119°42.9')至西緣的花嶼(東經119°18.1'),寬約40千米,總面積126.9平方千米,是扼守台灣的主要屏障。

澎湖列島,往北可抵達馬祖列島、大陳島和舟山群島,往南可去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並可通往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國。澎湖列島居台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將其作為橋頭堡,先在此登陸。

地形地貌: [澎湖列島]的底基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經過多次海陸升降、海蝕和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自海上望去,地勢低平,宛如大小平盤浮在海面;平均海拔17米,最高點為西南望安鄉大貓嶼,海拔78.9米。三島嶼環抱而成的內海就是澎湖灣,南北長約12千米,東西寬約8千米。北口為牛公灣海峽,已建跨海大橋,不能航行;南口被鳳櫃裡半島和漁翁島所扼,寬約3.3千米,水深10~62米。灣內無碼頭設施,但海峽岩北方的錨地,水深10米以上,泥沙底,是台灣地區冬季最理想的避風錨地。 島嶼構成: 【澎湖群島】

T016ad22ebaf8da8359.jpg

在64個島嶼中,以[澎湖本島]面積最大,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嶼(漁翁島)二島。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主要島嶼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6.1%。三島間由白沙島與漁翁島之間長度為2150米的跨海大橋、中墩嶼與白沙島之間長度為500米的永安橋、馬公島與中墩嶼之間長度為1007米的中正橋連結成為一島,陸上無鐵路,主要公路有4條,總長約130千米。

【澎湖本島】,又名(大山嶼),位於東經119°32.0'、北緯23°30.5',面積64.2(退潮時79.0)平方千米,為列島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島西部的馬公市,是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74年以來先後建成成功水庫、興仁水庫和東衛水庫,基本解決用水問題。島上的制高點有:拱北山52米,太武山46米,紗帽山45米,奎壁山34米。海岸線全長114.52千米,海岸曲折,近海多礁石,沿岸多陡崖。其中,龍門村(良文港)至鎖管港位於島南部,海岸線長約11千米,細沙或沙、礫混合灘,低潮灘寬150~300米;山水裡(豬母水)南側潤曰位於島最南端,海岸線長約1.2千米,沙質灘,低潮時灘寬在100米以內,台灣軍隊經常在這兩處舉行實兵登陸演習。

【漁翁島】,又名(西嶼),位於澎湖本島西北,東經119°27.6'、北緯23°33.6',為列島中第二大島,水源較充足。島形狹長,南北長9千米,東西最窄處約1千米,面積為18.2平方千米。南端有數座標高50餘米的小高地,最高點為西南部外竣村東邊的58高地。海岸線長40.2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珊瑚礁盤。

【白沙島】,又名(北山嶼),位於澎湖本島以北,東經119°32.7'、北緯23°37.2',為列島中第三大島,面積約14.1(退潮時25.6)平方千米,最高點為40米高的瞭望山(又名煙墩山)。海岸線長31.9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被珊瑚礁環抱,岸邊風大流急。

氣候特點: 《澎湖列島》,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是台灣省唯一雨量最少、氣候乾燥區域)。降雨多集中於5~9月(以6~7月最多),尤以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咸雨,年平均霧日為2~3天。氣溫2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6℃;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8℃;年平均氣溫約23℃。多風,風速大,全年大風日數可達138天,風向穩定,年平均風速達6.1米/秒。11月至翌年4月多為北東風,以11~1月風力最強;6~8月多南或西南風;6~9月多颱風。

T019171263f7bc95df4.jpg

海流潮汐: 【澎湖群島】-海流與台灣西部沿岸海流大致相同,一年中除東北季風強勁期自東北流向西南,流速微弱外,其餘時間均自西南流向東北,流速0.3~3..5節;澎湖水道流速較大;最大浪高可達6~7米。

潮汐北半部為正規半日潮,南半部為不正規半日潮。潮進南半部早於北半部,潮差北半部大於南半部。平均高潮間隙11小時57分,平均大潮差2.25米,平均小潮差1.33米,平均潮差1..79米。由於島嶼、水道眾多,潮流流向多變,基本上是順水道而流,漲(落)潮流向北(南)或西北(東南),約於馬公港高、低潮時轉流;流速在台灣附近最大,一般3節左右,最大可達5節以上。漲落潮流最強時刻,為馬公港高、低潮後3小時。虎井嶼東端,漲(落)潮流向西北(東南),流速4(4..8)節左右;吃子尾南方,漲(落)潮流向西(東南),流速4~5.8(3.8~5)節;澎湖灣南口,漲(落)潮流向東北(東南或西南),流速1.3(1.5)節;馬公港口附近,漲(落)潮流向東(西北),流速均小於0.5節;牛公灣北水道口附近,從高(低)潮後約3.5小時起至低(高)潮後3.5小時止,為西北(東南)流,流速均為4.5節,高、低潮後約3.5小時為轉流時間;澎湖水道,受北向海灣影響較大,查某嶼東2.5海里處,漲(落)潮時流向北(南),最大流速達5(1.8)節;查某嶼以東8海里處,海水經常流向北,漲潮時最大流速約5節,落潮時流速甚緩,僅0.5節;吉貝嶼以東10海里處,海水經常流向北,夏季漲潮時最大流速達5~6節,落潮時流速約0.5節;將軍水道,一般漲(落)潮時流向西北(東南),流速2~4(2.5~3)節,基本在高、低潮時轉流,漲潮流水道東側較西側大;八罩列島及其東、西、南面附近島嶼之間,一般漲(落)潮時向北(南)流,最大流速約3.5(2.5~3.5)節。 經濟情況: 澎湖遠離台灣本島,在地理上、經濟上都有別於台灣本島各市、縣,是一個單獨的經濟區,也是全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經濟區。縣內經濟一向以漁業為主。澎湖縣海域廣闊,港灣眾多,大小漁港、漁澳有幾十個,其中,馬公港是全省一等漁港之一。  農業: 【澎湖列島】-地勢平坦,無河川山嶽,土壤層淺薄,均為紅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風強勁,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僅能種植 甘薯、花生等。80年代中期,在這裡試種成功西瓜、哈密瓜、絲瓜,號稱澎湖「三瓜」,其中,哈密瓜還銷往台灣本島。但全縣所需的糧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賴台灣本島供應。 漁業水產: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回遊和底棲魚類近300種,還有龍蝦、貝類、珊瑚、藻類等]。全縣擁有動力漁船2800餘艘,漁民近萬戶,占全縣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魚獲量約5萬噸左右,其中80%以上銷往台灣本島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縣的經濟支柱。其次還有淺海養殖,以牡蠣、斑節蝦和虱目魚為主。

海產澎湖以盛產鯧魚、鰹魚聞名,此外還有馬鮫魚、鯊魚以及烏賊和龍蝦等。在近海捕撈的漁貨,多運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撈的漁貨,除供當地銷售外,均加工醃成魚乾,銷往台灣省各地。

澎湖盛產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產量很高,是製造凍粉(台灣俗稱「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開始採集,4―6月採收最忙。當地居民在糧食不足時,也用石花菜作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製造「鷓鴣菜」的原料,自古為小兒驅蛔良藥。在澎湖的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廣泛分布。

澎湖一帶的海產資源之所以豐富,是因為有曲折的海岸線。其單位陸地面積所擁有的海岸線長度約為台灣本島的120倍。沿海多天然港灣和天然魚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內,海底傾斜平緩,海水溫度較高,適宜底棲魚類繁殖棲息;加上海流條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風暖流、中國沿岸寒流的交匯處,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場所,可以滿足各種不同水溫習性魚類對餌料的需要,因此能夠吸引魚類回遊,是一個良好的天然近海漁場。

澎湖還盛產珊瑚。台灣省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產地,而台灣珊瑚又以澎湖所產最多、最好,包括白、紅和桃紅等顏色。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的骨骸構成的。珊瑚蟲個體成筒狀,中央有孔,四周環生觸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鈣質。珊瑚蟲不斷繁殖,積壓在內層的珊瑚蟲因無法獲得藻類維持生命而逐漸死去,變成珊瑚樹骨架,而活珊瑚蟲仍然不停再生,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美麗的珊瑚樹。各式各樣的珊瑚,把海底裝點成五彩繽紛的迷宮。

澎湖的珊瑚質地優良,光潤堅硬,色彩絢麗,是人們非常喜愛的裝飾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為名貴。這種珊瑚顏色粉紅、淡柔瑩潔、枝體均勻,在自然光下,色澤高雅迷人。整株完整無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們多保持其原狀作擺設用,富於天然美。

在澎湖島上有許多珊瑚加工廠,極盛時期達50餘家,現在仍有30餘家。這些工廠依珊瑚的形狀、大小、顏色,雕刻為花、鳥、草、蟲、獸和人物等工藝品,也有的製成戒指、耳環、胸花、項鍊、圓珠、袖扣及領帶夾等。

自1923年在澎湖島附近開闢珊瑚場後,澎湖的珊瑚採集業發展迅速。其後,在澎湖群島西南的台灣淺灘一帶又有新珊瑚場發現。迄今為止,澎湖所產珊瑚遠銷世界各地,是台灣省特產中經濟價值最高的外銷品。在1979年以前,台灣省的珊瑚產量約占世界珊瑚產量的80%,曾贏得「珊瑚王國」的讚譽。但是,經過長期過度開採,80年代末期以後,產量已銳減。

駐軍

自[蔣介石]退守台灣後,一直視澎湖列島為台灣本島第一道防禦屏障,從1970年起被定為第一戰區並劃為獨立戰區;還以跨海大橋和"中正橋"為界,分為南北兩大區域。在馬公設立了防衛司令部、海軍第二軍區司令部、空軍基地指揮部、炮兵指揮部、第一後勤指揮部,並在拱北山建立了戰時指揮所。駐守的兵力為:地面兵力包括第168步兵師和擔任機動待命的第703戰車群;海軍兵力包括62.3特遣支隊,驅逐第二艦隊,海蛟大隊5中隊,海巡大隊3中隊,小艇中隊3中隊,第二巡防艇隊,兩個雷達站(有4部雷達)和"雄風Ⅱ"岸艦導彈陣地;空軍則常年在馬公機場駐有12架戰鬥機,並設一個管制報告中心(也有4部雷達)。在澎湖本島設有一線陣地和二線陣地,而在其它所轄島嶼只建有外圍陣地和要點工事。台灣陸海空軍在馬公市也有駐紮單位,馬公港是台灣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 【交通狀況】:{澎湖列島}有4個機場,馬公(太武)機場位於馬公市以東約6千米(東經119°37.8'、北緯23°34.2'),有一條長3050米、寬46米的主跑道,可起降波音737客機及噴氣式戰鬥機,最多可容納100架戰鬥機;山水裡西側(東經119°34.6'、北緯23°31.1')有一個機場,可起降C-47型運輸機,已於1964年關閉;八罩島、七美嶼各有一小型機場,僅可起降小型客機。馬公機場每日有班機往返於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七美機場有班機往返於馬公、高雄之間。

[澎湖列島]港灣條件十分優越,有大小港口、船澳60餘處,最大屬位於澎湖本島西南部的馬公港。該港是台灣主要海軍基地之一,由金龜頭和風櫃尾合抱而成,總面積15平方千米,港區分成南北兩部分,港口開向西北,寬約1.2千米,並設有防潛網。南部測天島為軍港,東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約2千米,水深10.5~14.6米,底質以泥沙為主;共有碼頭18座、浮筒44個,可同時停泊2000~10000噸級艦船18~24艘。其中,處在測天島南側的7~10號碼頭長300米,水深7米,一次可停靠3艘驅逐艦;處在測天島上的海軍第二造船廠,有1座長129米、寬25米的3000噸船塢,可修護衛艦以下艦船。北部馬公市是漁商港,東西長約2千米,南北寬約1.2千米,水深3~6米,底質大部為貝殼和沙土。港口外漁翁島大、小池灣以南,為海軍主要錨地和艦艇戒備待命區;風櫃尾與四角嶼之間,曾為美國海軍潛艇錨地。澎湖與台灣之間的海上運輸,有馬公港與高雄、台中,鎖管港與嘉義布袋港,良文港與雲林台西港的定期航線(班船);澎湖各離島之間的運輸,有馬公與八罩島、七美嶼的定期班船。 旅遊開發--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蹟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台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宮、西嶼炮台、西嶼東谷均為台灣省一級古蹟。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主要景點景觀有:

T01e30890ed4ae8deb2.jpg

【天后宮】-

天后宮,即媽祖宮,為馬公市一系列古蹟之首,歷史悠久,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台灣省最古老的廟宇。天后宮為四進式建築,供奉媽祖神像,殿宇巍峨,左右護龍的馬背與正門、多重式屋頂,搭配的極為和諧。廟前屋檐下的樑柱雕刻、石鼓的雕刻、石刻窗欖、牆上的浮雕及殿內門窗等處的刻工,都呈現古樸而精細的風貌。天后宮歷經400年曾重修四次,至今牆垣斑駁,有些石碑已殘破不堪,亟待維護。


【澎湖群島】-

澎湖田野的周圍,有許多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防風牆。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遇水微溶,然後再膠結起來。用它砌成的牆,經過長年風吹雨打以後,不僅不會坍塌,反而更緊密地膠結在一起,十分牢固。澎湖海濱一帶的老房子,多用珊瑚礁石砌築而成。這種牆壁是在澎湖建築景觀的一大特色,有人稱此為「蜂巢牆」。

【風櫃洞】-

在風櫃尾半島北部最外側有個風櫃洞,直徑約達4米左右,每當巨浪湧入洞中,就會聽到從巨洞深處傳來如同驚雷般的海濤迴響聲,人們稱其為「風櫃聽濤」。風櫃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這裡是從太平洋和南海來的暖流經過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颱風襲擊澎湖時,風櫃尾半島外側正處在風口上,海蝕作用格外強烈,玄武岩構成的海岸柱狀節理髮育,助長了海浪沿節理侵蝕的威力,終於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風櫃洞。 

【通梁大榕樹】-

白沙島上有著名的「通梁大榕樹」,樹齡已有300餘年,原來的樹幹已經枯朽,樹枝下沉入土,竟在周圍長出20多條支幹,盤根錯節,枝葉繁茂,其覆蓋面積廣達660多平方米。它猶如撐開的一把巨傘,形成天然涼亭,「涼亭」下設有石桌石椅。相傳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有一艘福建商船經過澎湖,不幸在白沙鄉通梁村遇大風沉沒,只剩下一個內值兩株小榕樹的盆缽,隨潮流漂到通梁村海邊,為鄉人拾獲,將其移植到保安宮前面,灌溉培植,想不到竟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島上活到了今天,成為不僅是澎湖,也是台灣全省屈指可數的大榕樹。 

【澎湖跨海大橋】

從白沙島去漁翁島,要經過一座長2160米的大橋,猶如一道長虹,凌空飛越,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橋。橋面寬4.6米,每隔300米有一處回車道,橋墩共76個,據說是遠東地區最長的跨海水泥鋼管大橋。

【西嶼落霞】

在漁翁島,每當夕陽西下,西嶼與絢麗的彩霞和湛藍的大海互相輝映,景色令人陶醉。「西嶼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致,在馬公市的觀音亭到澎湖水產學校一帶的新月形海灣。每年夏秋兩季傍晚,這裡的海灘上總是遊人如潮。 

【西嶼燈塔】

為航海家所熟知的「西嶼燈塔」,高高地聳立在漁翁島的西南角上。過去航行於台灣、廈門之間的船隻,常以漁翁島作為尋航的目標。1769年,在屹仔尾附近建了一個古式航標,到1828年改建成燈塔,夜間在塔頂點火,名為西嶼燈塔,它是台灣省第一座燈塔。清光緒元年(1875),改為新式裝備,塔上裝了500燭光四等不動白色燈,光線可射出15海里,既為在台灣海峽航行的船隻提供了方便,也為古樸的漁翁島增添了異彩。  歷史發展-- 【澎湖】舊稱「平湖」,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宋代正式列入版圖;元代時期,隨着移民日益增多,設置了巡檢司;明代曾兩度淪入荷蘭人之手,1661年鄭成功占領台灣之後,在澎湖設置了安撫司;清代先後設置了巡檢司、通判;日本統治時期設澎湖島廳,1897年改稱澎湖廳;戰後,就原轄地區設立了澎湖縣。宋、元、明各代均曾設官置守,有福建晉江「外府」之稱。明代後期已成大陸海船往來台灣島南各港所必經和移民台灣的中轉點。17世紀初,澎湖島曾一再被荷蘭人侵入,皆為明軍所逐。1661年鄭成功自金門渡海,過此候風,進軍台灣,驅逐荷人。光緒間中法戰起,法軍曾一度入據。1894年甲午戰爭,日軍於「馬關條約」前夕(1895年2月)攻占澎湖,繼而諸島與台灣全省盡為日本占據。1945年台灣光復,澎湖各島全部劃設澎湖縣。

澎湖的開發非常早,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比台灣本島的開拓還早上400年。相傳早在隋煬帝大業6年(公元610年),即已派遣虎賁中朗城臨略地澎湖,但直到元順帝至元18年(1281年),才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泉州同安,這是澎湖行政建置的開始。依史籍記述,澎湖的發展過程與閩南泉州府晉江縣、同安縣有密切關聯。今日澎湖居民都是這個地區移民的後裔,因而在建築物與街市形態方面,完全承襲閩南風格。 宗教信仰 早期澎湖的居民大多都是從福建、金門等坐船來到澎湖。居民當時心中為了生計、季風、戰爭的問題,只好依靠神佛的保佑,藉此安慰心靈。澎湖的宗教與台灣大致雷同,可分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湖縣廟:澎湖地區的寺廟多半是有歷史的古廟,又以馬公市區較為密集。早期因戰亂的關係,故依靠廟裡的神明做為心靈上的慰藉。經過多年後,形成了澎湖社會生活的重心,關係密不可分。除了宗教功能以外,澎湖寺廟也有設立鄉頭,專為地方排難解憂的機構,為村中人民解決問題。例如紫菜採收、漁事糾紛等相關問題,也是透過上述機構平息糾紛。「廟多」為一般人對澎湖的印象之一,澎湖人民對寺廟的興建不惜巨資,且具規模。澎湖縣政府提供的2004年全縣寺廟登錄件數,計馬公市45座,湖西鄉28座,白沙鄉16座,西嶼鄉11座,望安鄉15座,七美鄉2座,共計177座。   


T01e43da23191aaa8b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