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彝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彝倫,漢語詞彙,拼音是yí lún,意思是常理;常道;指倫常;謂成為表率、成為典範;指銓選官吏。出自《書·洪範》。

出處

《書·洪範》:「王乃言曰:『嗚呼, 箕子 !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蔡沉 集傳:「彝,常也;倫,理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放斧斤而欲雙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敍,不亦難乎!」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彝倫》:「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倫而已。能盡其性,以至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彝倫敘矣。」

晉·范寧《春秋穀梁傳序》:「昔周道衰陵,乾綱絕紐。禮樂崩壞,彝倫攸斁。」

唐 元稹 《柏耆授尚書兵部員外郎制》:「朕聞亟遷則彝倫斁,滯賞則勞臣怠,兼用兩者,謂之政經。」

清 雍正 《大義覺迷錄》:「好亂樂禍, 攏彝倫,私為著述。」

陳獨秀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道德彝倫,又焉能外?」

《魏書·彭城王勰傳》:「自古統天位主,曷常不賴明師,仗賢輔,而後燮和陰陽,彝倫民物者哉?」

唐 楊炯 《庭菊賦》:「 鐘太傅 之家聲,彝倫 魏 室,道合鹽梅,功成輔弼。」

《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為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以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1]

解釋

1、常理;常道。

2.指倫常。

3.謂成為表率、成為典範。

4.指銓選官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