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祖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家祖廟位於舊名下七張犁(今西屯協和里一帶),為台中直轄市定古蹟。原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的馬堂張氏後裔所建的祠堂。張家祖廟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西元一九O四)興建,二戰以後,歷經幾次大修,現存的臺中張家祖廟坐西朝東,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1]
簡介
- 年表
年份 | 事蹟 |
---|---|
1870 | 清同治九年籌設宗祠,購買此土地祭祖之用 |
1904 | 日本明治37年張瑞1985楨等七人發起籌募經費於現址下七張犁興建祖廟 |
1985 | 臺中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
2010 | 隨臺中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張家祖廟改為直轄市定古蹟 |
- 興建脈絡
「張」本是中國第4大姓,相傳遠祖揮公因善於製造長弓而被黃帝賜姓張。西屯區的張家祖廟則是奉祀元末明初因戰亂避禍而入閩(福建)的「馬堂張氏」第一世祖「張文通公」為主的宗祠。張文通初入福建汀州府,而後子孫逐漸分布福建漳州府南靖縣、平和縣境內,堂號為「馬堂」。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南靖、平和縣境內的「馬堂張氏」各族派子孫(約是第12世、13世)開始陸續有人遷入臺灣臺中的大雅區、西屯區下七張犁、大肚台地東麓一帶。原祖籍於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馬堂田背鄉的「馬堂張氏」後裔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11月時發起籌設宗祠,首先邀集同志出資,並購買此土地出租收租穀做為祭祖之用。1904年(日本明治37年),張姓族人代表張瑞楨、張朝榮等七人發起籌募經費於現址下七張犁興建祖廟。
1985年11月27日,臺中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則登錄為歷史建築。2010年隨臺中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張家祖廟改為直轄市定古蹟。
- 特色--全台唯一左右不對稱的家廟建築
張家祖廟現為不同派別的張氏族裔所共有,雖然祭祀的始祖相同,但是並不採全族後裔整體的祭祀儀式,而分成多個「祭祀陣會」,由不同族派的管理人領導,輪流主祭,族裔各參自己所屬的祭儀。而張家祖廟之建築形式非常特別,有別於一般的對稱建築,其建築幾乎全為左右不對稱,各具代表意義。建築不對稱是因為要區分地主與佃戶地位之差異。
張家祖廟坐西朝東,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
三開間的前廳與正廳,均用柱廊形式,柱廊內,左右次間為紅磚斗仔砌牆體,前廳紅磚牆上開八卦三櫺竹節窗,窗外框以磚雕構成,兩邊圖案及雕法各有明顯差異。正廳紅磚牆上開直櫺木窗,形式較前廳簡單。廳堂室內大木結構多用硬山櫚檁,只有兩廳的前檐廊及左右牆廊有雕刻及彩繪的抬樑結構。屋頂全為硬山形式,兩廳及內外護龍的院門屋頂都有彎曲起翹的燕尾脊。 張家祖廟因三川殿屋瓦塌陷,臺中市政府為維護珍貴文化資產於85年2月進行修護工程,於87年4月竣工。[2]
詳細資訊
-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
- 所有歸屬:市定古蹟張家祖廟管理委員會
- 電話:886-4-23582805
- 開放時間
周一公休
周二至周日開放--上午 9:00-12:00,下午13:00-17:00
預約導覽解說場次:每月第2個、第4個週日上午10:30及下午15:30各一場,每場導覽時間約1小時。
預約導覽解說網址: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attractionmenu?uid=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