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彌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彌月

來自 蜜匠網 的圖片

彌月 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又稱滿月,也就是嬰兒出生滿一個月。其中,「彌」表示遍及充滿,而「月」表示月亮。[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彌月

別稱 滿月

拼音 mí yuè

釋義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

基本解釋

小兒初生滿一月;指新婚滿一月;足月,懷孕滿十個月。

詳細解釋

1. 懷孕滿十個月。

《詩·魯頌·閟宮》:「無災無害,彌月不遲。」 鄭玄 箋:「終人道十月,而生子不遲晚。」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主既彌月,體未甚安。」

2. 小兒初生滿一個月。也稱滿月。

唐陸海《空寂寺大福和上碑》:「誕厥彌月,其目猶閉。」 宋 柳永 《中呂宮·送征衣》詞:「誕彌月,瑤圖纘慶,玉葉騰芳。」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得胤》:「 周娘子 ,且喜令郎彌月,老身特着小廝煮一碗羹湯,少刻就送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女生一子。子生,左臂有朱點,因字小 紅 。彌月,女使 王 盛筵招 黃 。」 魯迅 《書信集·致郁達夫王映霞》:「待到知道了令郎的誕生,已經在四十多天之後了,然而祝意還想表表的,奉上粗品兩種,算是補祝彌月的菲敬。」

3. 指新婚滿一個月。

明陸弼《酒家傭·姊弟式廬》:「不若擇吉成親,彌月之後,同去展墓更好。」

4. 整月。

晉張華《博物志》卷五:「飲之醉,彌月乃解。」

宋蘇軾《喜雨亭記》:「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

《清史稿·災異志三》:「二月, 儀徵 大雨彌月,平地水深丈餘。」

習俗常識

新生報喜弄瓦歡愉、弄璋成慶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家中有嬰兒出生是一件大事,表示家庭中有着延續的意義,且嬰兒出生後至周歲期間,都有相關的民俗禮儀來為這個家庭新成員慶祝,為嬰兒祈福、消災,希望嬰兒能夠平平安安、充滿喜悅的成長,祈求嬰兒將來做大官,發大財,一生順遂,光宗耀祖。

相關的民俗禮儀其中又以「三朝」、「報酒」、「滿月」較為重要。

民俗禮儀-三朝之禮

在傳統習俗中,嬰兒出生後第三天,稱為三朝。要將桂花心、柑葉、龍眼、小石頭放入水中煮沸,為嬰兒洗拭身體,洗完再用小石頭在嬰兒胸前輕輕拍三下,希望嬰兒長大後有好膽識,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像石頭般堅毅,然後再穿上新衣服。這就叫「三朝之禮」,洗完澡後,準備雞酒、油飯祭拜祖先及呵護神。

民俗禮儀-報酒

三朝之禮這一日或嬰兒出生第十二天,產家要準備油飯、麻油雞酒來供奉神佛、祖先並要燒香、燒金紙,以求神佛保佑、祖先庇佑,期望小嬰兒圓圓滿滿、順順利利的長大,祭拜完後,用謝籃裝滿將油飯、麻油雞酒送回娘家,報平安產子,及分享小孩子出世的喜氣,這稱為報酒。

這時,親朋好友也會送禮祝賀,給嬰兒多些平安的祝福,產家則於三日、六日、十二日、廿四日、滿月做油飯、麻油雞酒回禮。

這一天,要做油飯和麻油雞酒,外家也在這一天致送各種賀禮,叫『送頭尾』,一般叫『送庚』。『頭尾』是指嬰兒從頭到腳所要穿戴的全部衣物,如滿月帽、嬰兒衫、手環、腳環、鞋襪、蒙被、胸飾等,並加上香蕉、紅龜粿、外媽圓、紅桃、禮燭等物品,所以做油飯和麻油雞酒為答禮,另外,有的人也會備酒席宴客,答謝親朋好友。

民俗禮儀-剃頭

在24 日或滿月這天要為嬰兒剃胎髮,在剃髮時所用的水中放入小石頭數顆,但願小寶寶永遠健健康康,壯如硬石!

放入銅錢數枚,期望寶寶擁有不盡財源,終身大富大貴,享用不盡之意!

剃髮後,由母親或祖母抱到門外,繞院子走一圈並邊用竹竿敲地,希望寶寶平安長大、百尺竿頭安享人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