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漢朝的時候,漢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結交各國,加強往來。年輕的侍從張騫主動報名要承擔這項使命。「西域」指的是當時的亞洲中西部的廣大地區。張騫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艱險,可為國探險立功的壯志支配着他帶着100多人上了路。路上,他被敵視漢朝的匈奴人扣押了10年,後來逃走,又跋山涉水挨餓受凍,終於到達了西域。


張騫先後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zhī)、大夏等國(在現在的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阿富汗境內),見到了國王,表示了漢朝願與他們友好來往的願望。這些國家的人見到漢朝使者十分高興。幾年以後,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還 派出許多副使到身毒(yāndú)、安息(在現在的印度、伊朗一帶)等國,和那裡的人民建立了關係。這樣,漢朝和西域各國開始了友好往來,特別是經濟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先進技術、絲綢、冶鐵術、作物栽培法等都傳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樂舞蹈也傳到了中國。在東西方之間,出現了一條商路,人們叫它「絲綢之路」。來往的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知道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擴大了中國的影響。


註: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 。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方的哥倫布「。


1992年9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的《敦煌壁畫》郵票第四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臨行時漢武帝送別的場景。選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畫,此畫分為三個部分,即「漢武帝甘泉宮拜祭金人「、「漢武帝送別張騫「、「張騫到大夏國「。


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就在張騫到達中亞各國1100多年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雙腳,才踏上中國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開往東方的船隊,在張騫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後,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啟程。漢武帝開通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為了征討匈奴,開拓大漢疆域。但戰爭結束了,被張騫帶到西方的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着這條閃爍着絲綢光芒的道路,湧進西漢首都長安。絲綢之路,一條由開拓者張騫走在最前面的萬里通途,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張騫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同時,也通過他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樑,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中國漢代昌盛和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資料 

  1.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