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良廟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良廟景區位於秦嶺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台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

景區介紹

相傳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的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就"激流勇退",託名"辟穀",張良廟景區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風,在這裡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稱"張良廟"。[1]

張良廟的由來

張良為"漢初三傑"之首,劉邦自己就這樣說過:"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位都是人傑。"但張良深知和劉邦共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當西漢立國之時,正是張良"辭漢"之日,留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辟穀成仙。此舉正中劉邦下懷,當他當了西漢開國皇帝之後,就敕封張良晉侯。400年之後的東漢之末,張良的第10代孫張魯做了"漢中王",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蓋世而討封,不以位極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這座"漢張留侯祠"。從那時起,這裡就成為道教活動的勝地中心,四方攬勝者絡繹不絕,爭相觀光。這座古廟猶如一面歷史的鏡子,反映着張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對他的崇敬。 張良廟是怎麼由來的_張良廟景區的由來[2]

自然資源

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靄繚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里蒼松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二水輕流低吟,如琴鳴曲;鳥語清脆,空谷傳音;再加以廟宇玲瓏,樓台迭現,常使風塵僕僕的遊客,如去雲霧飄渺,變幻無常之境,頓生飄飄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張良廟融名勝、古蹟、文物、風景於一體,成為陝南著名的遊覽勝地。 西漢建國之時正是張良隱退之時。他只管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麓,日與百姓為伍,躬耕田畝;夜與琴書相伴,悟道參禪。馮玉祥將軍,在此留下敬仰張良的楹聯:「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

廟大殿中供奉着張良的塑像,道骨仙肌,智慧卓然。右側:「南花園」的池中有張良「辟穀學仙」的「辟穀亭」。于右任題碑:「送秦一椎,辭漢萬戶」,贊其「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風亮節。左側北園建有「洗心池」,清冽一潭,青天白雲映入池底,使遊客在此得到精神的浴滌。「北花園」中還有張良拜黃石公為師的「拜師亭」,還有學成自退,返回雲山的「回雲亭」。再經翠竹蔽蔭的曲徑盤道攀援直上便到了廟中的制高點,人間仙境的「授書樓」,它取黃石公給張良授書之意。凌頂舉目,天地之間,谷幽漳明,神意飄然。廟內現存摩崖石碑100多塊,木匾50多面,木、石刻對聯30多幅。無數失意官宦和厭世文人紛紛留墨跡托意於此。相傳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的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就「激流勇退」,託名「辟穀」,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風,在這裡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稱「張良廟」。

旅遊路線

漢中市北環路長途汽車站乘坐漢中-留壩的長途中巴車,每小時一班,約2小時路程,車費10元。 也可乘坐西安發往留壩、漢中的長途中巴車,約5小時路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