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炘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炘煬,男,以510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008年夏天,13歲的張炘煬通過北工大碩士研究生的複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再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2011年,16歲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數學專業錄取。2011年10月,張炘煬接受採訪時表示,曾要求父母存款在北京買房。

張炘煬
出生 (1995-07-08) 1995年7月8日(29歲)
中國遼寧省盤錦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學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張炘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遼寧省盤錦市

出生日期 1995年7月8日

職業 學生


畢業院校 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北京工業大學

主要成就 2011年成為最小的博士生

父親 張會祥

母親 吳慧娟(蒙古族)

學歷 博士

性別 男

名字蘊義

1995年7月8日,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父親張會祥為他取名"炘煬",意思就是溫度高、火熱。名字中的幾個字頗為生僻,現在各種報道中,張炘煬也以訛傳訛有了三個版本的名字:張炘煬、張煬、張新煬。不過,無一例外,名字中的字都有個"火"旁,也許這和當時出生時候的天氣有關。不過,老張應該沒有想到,現在的小炘煬會這麼火。

性格倔強

至於性格,對於剛剛十一歲的張炘煬來說,也許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倔。這也是漸漸開始長大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的特點。高考中,英語聽力不計入總分,只做為參考分數,老師和家裡一開始和炘煬商量,不要做聽力,把時間空出來做後面的。

張炘煬先不同意,做了很長的思想工作才做通,答應不做聽力了。考試的時候,他果然乾脆不答聽力題,不過也沒有塗答題卡,連去"蒙"幾分的想法都沒有:"不做聽力就是想省時間來做後面的,可兒子最後卻提前二十分鐘交卷,聽力省下的時間他給提前交了。"說到這裡,張會祥哈哈大笑,"孩子還是小,所以我大學還是要陪讀的。"

大人在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張炘煬在一邊的床上,聽一會,抱一會小熊,翻幾個跟頭。

求學路 "趕"走父親租房寫論文

3年前,張炘煬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學校為他安排了一個兩人間的宿舍,以便他的父親繼續照顧年僅13歲的張炘煬,但研一那年,處在"叛逆期"的他對父親繼續"陪讀"的方式有了很大意見,認為應該給予自己充分自由。經過反覆協商,父母決定尊重孩子的決定,13歲的張炘煬開始獨立求學。

在13歲的年齡,獨立帶來的"自由"也給張炘煬的生活帶來了陣痛。生活上的問題張炘煬倒是能很快適應,但不受約束的生活空間,讓他減少了投入學業的精力和時間,學業"基本是荒廢了",因此課程成績並不太好。由於前面的成績不好,張炘煬在研究生的後期將大量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生論文中來。張炘煬說,他認為數學對他來講更像是一個人文學科,需要想象力,和其他理科或工科完全不同。拿他的學位論文來講,他本來深陷於一個問題中,不得其法。而正是因為想象力使得"思路一變天地寬",他修改了初始的定義,使後面的論證一通百通。最後這篇名為《區間值函數的次微分和對偶》的論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張炘煬論文的初稿是在天津完成的,他自己在天津租了房子,全身心投入論文研究和寫作中去。他甚至表示:"如果不是天津這座城市,就不會有這篇論文,因為天津是個讓人思想自由的地方。當然論文後期北工大的老師和師兄師姐也給了我很多有價值的意見。"

研究生期間,張炘煬的朋友們主要來自於同一個導師帶的師兄弟們。這些師兄弟大部分都大張炘煬8到10歲,但張炘煬卻和他們相處得很好,一些師兄會叫他"小孩",他特別不喜歡這個稱呼。張炘煬認為自己的心理年齡遠大於實際年齡,並沒有和身邊人有什麼不同。對於6年前人們對"神童"情商欠缺的揣測,張炘煬一笑置之,他開玩笑說,現在不是情商欠缺,而是學習能力欠缺。

家庭氛圍

十歲的張炘煬考上了大學,原因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父親張會祥覺得,聰明的原因,"主要還是遺傳。我沒有採用特別的方法。不過比較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愛學習、愛動腦子,經常思考,對孩子有好處。"

其實,張會祥和妻子也都是普通人,一個是街道的幹部,一個是學校的老師,不過,兩個人倒都是平時喜歡看看書的人。老張看來,家裡有了一個學習的氣氛,孩子自然也能跟上來。

求知慾強

張炘煬的求知慾特別強。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高中化學競賽,他自己跑到學校的教務處要求報名。還有一次物理競賽,他也參加了。雖然沒取上名次,但促使他學習高中知識。

張炘煬還自己總結出幾個"張炘煬定律"。他編的一個化學的"定律"被當化學教師的親戚推翻了。張炘煬若有所思,跟爸爸說,"總結定律挺難的,看來還得多學才行"。

張炘煬從來不參加學習班或補習班,全憑自己的愛好學。

買房事件

這位16歲博士覺得"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在碩士論文答辯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答辯,也不考博士。在16歲博士張炘煬眼裡,成功的標準就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