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2月20日) |
張清海 | |
---|---|
出生 | 1955年10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張清海,1955年10月出生,漢族,大專文化,經濟師,中共黨員,現任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清海是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商丘市第一屆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八屆、九屆人大代表,全國鄉鎮企業優秀廠長(經理)。張清海為了改變家鄉貧困落後的面貌,於1985年創建了虞城縣罐頭食品廠,在實行股份制後改名為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迪集團歷經十多年先後建起並不斷完善了農副產品深加工、高效農業、奶牛養殖、乳品加工、便民連鎖超市經營等多個項目工程,通過開拓與努力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科迪集團的科迪罐頭內銷連續十年居全國第一位,出口居河南省第一位,速凍蘆筍、蔬菜自營出口位居全國同行業榜首,方便麵年生產規模達6萬噸。10幾年來,公司由一個初建時不足千元的小食品廠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自營進出口企業,位居全國500家最大民營企業第42位。
人物生平
張清海,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商丘市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虞城縣、商丘市人大常委,省八、九、十、十一屆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
眾所周知,得中原者得天下。能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真實水平的只有中部地區。
"農業人口基數大,這是河南的現狀。'三農'問題在這裡尤為明顯,如何解決好這個難題是包括我在內的全體河南人的思考。"農民出身的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清海,對此有着自己的認識。"河南是一個中部省份,沒有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沒有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沒有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純農業地區;農民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躬耕,收入卻不是很高。'科迪'的成功或者說我的成功,恰好可以給人們一些啟迪。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還是在農民。"
張樓村第一家民營企業
河南省商丘市是中華文明之火的發源地,下轄的虞城縣是"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的故里。但是,輝煌的歷史不能掩蓋貧困的現實。如果不是改革開放這縷春風的到來,這裡的農民也許要帶着"貧窮"枷鎖過一輩子。
張清海的出生地虞城縣張樓村,位於黃河故道南大堤腳下。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境內,沒有山,不靠海,更沒有礦產資源可以開發利用,只有一百餘萬畝的土地,且大多鹽鹼、貧瘠。改革開放前,祖輩們靠刮鹽土、淋小鹽糊口,單一的種植業維持不了溫飽。1971年,儘管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16歲的張清海因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離開課堂。
輟學後,有知識、腦瓜靈、踏實勤奮的張清海被大隊老支書相中,選拔他當上了張樓村生產隊隊長。
30年前,隨着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村民率先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終於拉開。更有一部分農民衝破"靠天吃飯"的羈絆,走出田間地頭,追趕商品經濟的大潮。張清海就是其中一員,他從一個承包土地的農民,轉變成張樓村第一個民營企業家。
國家政策的大轉變讓張清海鬥志高昂,隨着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走南闖北,想要迅速致富的務工潮,他去東北販木頭,去南方販大米。然而,在外奔波幾年後,他的命運並沒有多大改變,真正讓他的人生發生根本轉變的是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政策。1982年,黨的十二次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明確提出,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個體經濟"對於發展社會生產、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勞動就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5年春,從外地返家的張清海來到了栽滿果樹的黃河大堤上。正值桃樹開花時節,一陣風吹過,一片桃花從他眼前飄落到腳邊。張清海低頭看着這片桃花,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可以利用大堤上的果樹林辦水果罐頭加工廠!在妻子的鼓勵和支持下,張清海夫婦和幾個親朋好友湊了900元錢,在自家的兩間茅草房裡創建了一個作坊式的小型罐頭食品廠--虞城縣清海罐頭廠,該村第一家民營企業。
"大農業經濟"
如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數民營經濟一樣,作為科迪集團前身的小型罐頭廠無資金、無人才、無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只有創業者的滿腔激情和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1987年,國內罐頭食品銷售很火爆。然而,張清海卻敏銳地意識到:隨着短缺經濟時代的結束,小作坊式的工廠不會長久。"現實限定了它的發展不可能是高起點、大跨度,也不可能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一定要轉變生產經營模式。"這時,國家政策的改變幫助張清海推進了企業改革。
1988年我國修改《憲法》,明確了"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從而在法律上確立了民營經濟的地位。於是,看到民營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張清海,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上機械化鐵聽罐頭生產線!
然而,這個順應改革潮流的決定並未一帆風順。1989年,我國經濟急劇回落,通貨膨脹帶來的惡果危及整個國民經濟。"清海罐頭廠"也未能倖免,罐頭堆積如山,債台高築,幾近破產倒閉。然而,張清海知道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路上難免會有些磕磕絆絆,但改革開放的大潮是不會改變的,只要跟着潮流前行,總會走出一條陽關道。
果然,進入1990年代,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國民經濟開始復甦。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後,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民營經濟的發展出現高潮。一大批出口轉內銷的罐頭沖開了農村市場,激起了老百姓對罐頭的消費熱情。前期庫存的罐頭全部拋向農村市場,企業開始走出低谷。
相對於罐頭生意的紅火,張清海反而更加冷靜、沉着。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在穩定罐頭生產的同時,他大膽決策:發展方便麵和速凍食品生產。1998年,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更大限度地拉長產業鏈條",張清海決定調整原有的產品結構,實施現代化奶業系統工程。隨着事業範圍不斷拓展,"清海罐頭廠"已經不能準確涵蓋其經營範圍,張清海決定改變企業的名稱和財產組織形式。張清海的內弟知道這件事後,就幫忙起了十幾個名字,當他講到"科迪--科學啟迪未來"時,張清海眼前一亮,一拍大腿,說:"好!就叫'科迪'!"於是,罐頭廠更名為"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且,由溥儀之弟、著名書法家溥傑題字。
摺疊編輯本段企業現狀 截至目前,張清海領導的科迪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集科、工、農、牧、商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食品企業集團。張清海帶領當地農民改變了以往貧困落後的面貌。科迪食品生產加工業更帶動了當地加工、運輸、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使當地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附近鄉村60%的勞動力圍繞"科迪"從事種養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農村上一次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下一次的改革則應該是圍繞着發展'大農業經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和工業化程度,讓農民由溫飽走向富裕。這些正是培育農村市場必不可少的條件,會對擴大內需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設現代化農村小城鎮
改革發展路途中的無數事例證明,管理不善、無規章制度可循、有規章制度不依是企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對民營企業而言,情況更是如此。在過去的30年中,當全國許多民營企業一個又一個落馬倒地時,"科迪"卻在張清海的帶領下經受住了一系列考驗,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壯大起來。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困境。鄉鎮企業在向現代企業的轉化過程中面臨困難,尤其是產權安排和企業管理。另外,市場化改革充分調動了不同主體的積極性,改革開放引入了大量外資、港資和台資。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不少外資進入打壓了鄉鎮企業的生存空間。"科迪"也遇到同樣難題,隨着經營範圍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家族企業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管理過程中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張清海下定決心要改變"科迪"的管理模式。張清海的一句名言是:"企業的效益是管理出來的,產品質量是管理出來的,品牌同樣是管理出來的,'科迪'的生存與發展關鍵在於規範化管理。""科迪"經過張清海的"大換血"後,再次散發活力。
不久,中國改革開放道路上一件標誌性事件發生了--中國加入WTO,這對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無疑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企業制度方面要與國際接軌,如股權結構的改善,治理結構的完善等等。"科迪"又一次面臨轉變。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張清海決定先從研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入手,買來各國管理學大師的著作,認真研讀。
研讀了那麼多國內外的經營管理類書籍後,張清海把書本和實踐結合,對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發展歷程有獨到見解。"第一階段是'膽子經濟'。在這一階段,商品短缺,只要經營者有膽量,成功的機率很大。第二階段是'知識經濟'。商品基本飽和,經營者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第三階段是'能人經濟'。商品相當充足,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經營者要具有能夠使知識轉變為效益的才能。"
正是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讓張清海帶領"科迪人"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工農一體化的道路。2003年12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到科迪集團進行實地考察,對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張清海仍清楚地記得胡錦濤主席的重要指示,"以科迪集團為龍頭,帶動建設現代化農村小城鎮。"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勢下,張清海要以"帶動建設現代化農村小城鎮"為發展目標,打造科迪集團高效農業園區,這是對深化農村改革和發展農業經濟的大膽嘗試與有益探索。
"改變一方農民命運,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張清海矢志創業的初衷。如今,他的願望變為現實。"科迪"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農民,為農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改變了一方農民的觀念和行為。
人物軼事
河南省勞動模範 河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 商丘市第一屆人大代表